河池新茶论坛,河池茶友交流园地
这几天总听朋友提起河池新茶论坛,说是咱们本地茶友的宝藏基地。上周六泡着金牡丹突然想起这茬,顺手点开链接,倒像是推开了一扇别有洞天的柴门。
界面是素净的月白色底子,叁两笔水墨勾勒着六甲山的轮廓。翻着"茶青集市"板块,正巧看见九圩的阿婆在晾晒清明前收的野茶,照片里竹匾上的茶叶还沾着露水。底下已有茶友留言:"这叶片卷得真俊,像书里写的蜻蜓头。"
茶香氤氲的日常
其实最打动人的倒不是多稀罕的茶品,而是那种扎在泥土里的鲜活。有个叫"凤山茶客"的用户每天记录他用不同泉水冲泡龙浪茶场的毛尖,今早刚更新:"今日试了珍珠泉,甜韵明显但茶劲散得快,不如昨日龙江源头水来得绵长。"底下渐渐聚起二十多条讨论,有人分享自己用山泉水存茶的经验,也有人约着周末去水源地考察。
昨天傍晚刷到个有意思的帖子。楼主在宜州收了包老树红茶,开汤后总觉得欠点儿火候,便拍了几张叶底特写求助。不消半小时,制茶师傅的孙子在回帖里点破:"这茶萎凋时晒青过度,太阳味压住了花果香。"随后细细教了如何用紫砂壶缓释茶汤的方法。今早楼主兴奋地跟帖:"按您说的文火慢炖,那股桂圆香真给唤醒了!"
这般光景在论坛里不算稀奇。有时是巴马茶农展示刚揉捻成型的金毫,有时是外地游子求助家乡古树茶的做法。去年冬至那场线上茶会更是热闹,天峨的茶友直播用红泥小炉煨陈年六堡,视频里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窗外的冬雨,仿佛真能闻到跨越百里的茶香。
渐渐发现,这个河池茶友交流园地早已超越普通论坛的意义。它像祖辈传下来的那口粗陶茶罐,装着不同山场的阳光雨露,也装着散落在街巷田埂的茶人故事。当指尖划过屏幕里那些带着露水的茶叶照片,恍惚能触摸到这座小城温热的脉搏。
今晨雨歇时,又见新帖记录着环江茶山云海翻涌的景致。楼主在结尾写道:"守了叁十年茶山,仍会被这样的清晨感动。"配图中青翠的茶垄隐在流动的雾霭里,恰似我们正在经历的,这片土地上年复一年却又日日崭新的茶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