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车站旁的小巷子
寻常巷陌里的城市脉搏
每次从蚌埠火车站出来,抬眼望去是宽阔的广场和现代的建筑,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但我的脚步,却总是不自觉地被火车站对面的那条小巷子吸引。它就像一个沉默的邻居,安静地待在繁华枢纽的对面,形成一种奇妙的对比。
一脚踏进去,仿佛跨过了一道无形的界限。外面的喧嚣瞬间被过滤掉了大半,世界慢了下来。说真的,这条蚌埠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和许多城市里类似的小巷没什么本质不同,它不古老,也不算特别美,就是普普通通的样子。可偏偏是这种普通,让它充满了生活本来的味道。
巷子不宽,两边是些有些年头的居民楼,墙皮或许有些斑驳,但阳台上晾晒的衣物、伸出来的绿植,却给这片灰色增添了无数生动的色彩。早餐铺子的蒸笼永远冒着腾腾的热气,那股面点和肉馅混合的香味,能瞬间唤醒你还在沉睡的味蕾。老板和熟客用带着蚌埠口音的方言打着招呼,“吃了没?”“今个儿包子不错!”简单几句,听着就让人觉得踏实。
再往里走,你会发现这里简直是个小型的“生活服务站”。修鞋的老师傅戴着老花镜,手里的活儿不停;理发店的旋转灯箱有些旧了,但手艺是街坊们信赖的;小卖部的商品堆得满满当当,从油盐酱醋到儿童零食,一应俱全。这里买卖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人情往来。你买把青菜,老板可能顺手送你根葱,聊上几句家常。这种温度,是大超市里扫码付款体验不到的。
我常想,为什么我会对这条车站旁的小巷子如此着迷呢?也许是因为,在火车站那个象征着“出发”与“到达”的地方对面,这条巷子代表的正是“停留”与“生活”。旅人们步履匆匆,奔向各自的远方,而巷子里的人们,则守着自己的方寸天地,经营着柴米油盐的日常。它是这座城市的另一面,不那么光鲜亮丽,却坚实、温暖,充满了地气。
巷子里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拖着行李箱的过客,他们可能是被这烟火气吸引,进来寻一碗热汤面,或是买瓶水,短暂地当几分钟的“局内人”。对于他们而言,这条小巷子是旅途中的一个逗号,一个可以稍微喘口气的歇脚处。它用最直接的方式,向来去匆匆的人们展示着这座城市最本真的体温。
太阳西斜,巷子里的光线变得柔和。下班的人、放学的小孩陆续回来,巷子里又热闹了几分。饭菜的香味从各家窗户飘出来,夹杂着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这种景象,会让你觉得,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总有一些像这样蚌埠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在固执地守护着生活最原初的模样。它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虽然细小,却涌动着最鲜活、最有力的生命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