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大学城有测辫暗语吗,大学城常用暗语有哪些
最近在校园论坛里看到个挺有意思的帖子,有人神神秘秘地问:“南平大学城是不是有测辫暗语啊?”这个提问下面跟了上百条回复,说什么的都有。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时我也愣了一下,毕竟平时真没特意关注过这个。
先说说我了解到的情况吧。问了好几个不同学校的同学,大家都表示没听说过什么统一的暗语体系。不过倒是有同学提到,每个学校确实存在些内部流传的词汇,比如“钟楼见面”指的是图书馆门口,“叁食堂二楼”特指某个奶茶店。但这些都只是同学们约定俗成的说法,跟网上传的那种暗语完全不是一回事。
校园里的特殊用语从哪来
其实每个大学城都会自然形成些独特用语。记得大叁那年,我们宿舍楼突然流行起用“去实验室”代替“去网吧”,后来被辅导员发现还专门开了次班会。现在想想,这些用语就像学生间的小默契,多半是为了应付查寝或是图个有趣。
有位学生会干部跟我说了个挺在理的观点:现在年轻人创造新词的速度太快了,可能上周刚流行“绝绝子”,这周就换成“泰酷辣”。真要说什么固定暗语,估计还没传开就被新的网络用语替代了。
我在食堂随机问了几个学弟学妹,他们听到这个问题都笑了。有个扎马尾的女生说:“真要联系直接发定位不就好了,现在谁还记暗语啊?”她旁边的男生补充道:“除非是社团活动的暗号,比如动漫社用‘膝盖中箭’当接头暗号,那就是纯属好玩。”
为什么会有暗语的传闻
仔细想想,这类传闻之所以能流传,多少带着点对大学校园生活的好奇。刚入学的新生总想着校园里是不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通关秘籍”,其实真正的生活就是教室、食堂、宿舍叁点一线。
去年毕业的学长告诉我,他们那时候最接近暗语的是选课时的“神秘代码”——就是把热门课程的编号用谐音代替。不过现在选课系统都升级了,这种小把戏也就成了回忆。
倒是听说有些考研自习室会发展出独特的手势。比如在阅览室举起红笔代表需要答疑,举绿笔表示要去吃饭占座。不过这些严格来说应该算自创的便利符号,称不上暗语体系。
现在大家沟通都靠手机,真想约地方直接共享实时位置。上次我想约同学打球,刚说了句“老地方见”,结果叁个人去了叁个不同的篮球场。从那以后我们都学乖了,直接发定位最稳妥。
可能有些同学在网上看到别的城市大学城的段子,就以为我们这儿也有类似的情况。其实每个地方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没必要刻意追求那些听起来很酷的都市传说。
真正在校园里生活久了就会发现,最常用的“暗语”可能就是下课时那句“帮我带份饭”,或是考试前那句“重点划了吗”。这些日常对话虽然普通,却是最真实的大学生活片段。
说到最后,与其纠结是否存在特定的大学城暗语,不如多参加些社团活动。说不定哪天,你们小组就会创造出专属于你们的特殊用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