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那里有站小巷,安达那处有站小径
站台背后的小巷
每次在安达站下车,我总习惯性地朝西边望一眼。那里有条不起眼的小巷,夹在两排老居民楼中间,窄得连叁轮车进去都得小心地扭着走。站台上匆匆忙忙的人群啊,十个里有九个半不会注意到它。
可你要是问我,安达那里有站小巷吗?我会很肯定地点头。不光有,那巷子还挺有意思。巷口常年坐着修鞋的老周,他那只橘猫总在工具箱上打盹。往里走七八步,是王阿姨开的杂货铺,酱油味精摆得整整齐齐,门口还挂着一串风铃,叮叮当当的。
巷子实在太窄了,窄到什么程度呢?下雨天,对面楼的邻居能互相递把伞。傍晚时分,谁家炒辣椒,半条巷子都要打喷嚏。可住久了的人们都说,这条安达那处有站小径,藏着城市里快绝种的温度。
巷子尽头有棵老槐树,树下放着几张磨得发亮的石凳。下午四点多,放学的孩子们会把书包往石凳上一扔,开始弹玻璃珠。他们的笑声在巷子里撞来撞去,显得格外响亮。这时候,刚下班的人推着自行车小心地穿过,总要喊一嗓子:“慢点玩,看着车!”
让我想想啊,最热闹的还是清晨。六点来钟,送奶工的自行车铃叮铃铃响过,各家各户的门就陆续开了。买早点的、倒垃圾的、遛狗的,巷子里顿时活了过来。豆腐脑的香味从李叔家飘出来,混着老周修鞋铺的皮革味,成了这条安达那里有站小巷独有的气息。
其实巷子也有不方便的时候。比如上周叁,老张家的冰箱要换新的,搬运工瞅着巷子直挠头。最后是左邻右舍出来四五个人,喊着号子,硬是把那个大家伙侧着抬了进去。干完活,老张媳妇给每人塞了俩苹果,大家站在巷子里说说笑笑,汗都还没干呢。
黄昏是我最喜欢的时候。夕阳斜斜地照进来,把青石板路面染成橘黄色。这时候的安达那处有站小径格外安静,只偶尔听见谁家厨房传来炒菜声。住在叁楼的陈老师会在窗台上拉二胡,曲调悠悠地飘下来,落在巷子里。
巷子中间有口老井,早就不用了,井口用石板盖着。夏天傍晚,人们喜欢搬个小马扎坐在井边乘凉。摇着蒲扇,说说家长里短,或者就那么安静地坐着。井边凉飕飕的风啊,比空调舒服多了。
你可能要问,这么旧的巷子,没想过拆迁吗?去年确实有消息说这一片要改造,巷子里的人们聚在槐树下商量了好久。最后大家居然达成了一致——要是条件差不多,还是继续做邻居吧。你说怪不怪,现在高楼大厦那么多,偏偏这条安达那里有站小巷,把人给拴住了。
昨天下班回来,看见几个年轻人在巷口拍照。原来他们把这条安达那处有站小径当成了“网红打卡地”。修鞋的老周成了模特,王阿姨的杂货铺成了背景板。孩子们好奇地围着相机转,他们大概不明白,这条每天跑来跑去的巷子,有什么好拍的。
夜深了,巷子沉沉睡去。只有几扇窗户还亮着灯,像夜空中稀疏的星。明天清晨,自行车铃声会准时响起,巷子又将开始新的一天。这条安达那里有站小巷啊,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它的日子,在城市的角落里,静静地发出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