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嘉少男女共度差差时光
那段城墙上的脚步声
去年暑假,嘉峪关城楼下站着我们六个同学——叁个男生叁个女生,顶着能把人晒化的日头面面相觑。班长举着“嘉峪关文化调研”的旗子,气氛却像被晒蔫的骆驼刺。谁都知道,这次活动最大的难关不是写报告,而是男生女生之间那层看不见的城墙。
起初几天特别别扭。男生负责扛设备,女生负责记录,分工明确得像在履行某种古老仪式。在悬壁长城那段最陡的台阶,小雯的相机包带子突然断了。浩子二话不说把自己的背包绳解下来系好,嘴里嘟囔着:“这样总行了吧?”小雯愣了下,轻声说了句平时绝不会说的话:“谢啦。”那一刻,绳子系住的不只是相机包。
真正让大家放下别扭的,是第叁天在关城外遇到的沙尘暴。狂风卷着黄沙劈头盖脸砸过来,我们慌不择路躲进一个废弃的烽火台。黑暗中不知谁先笑了,接着大家都笑了——原来每个人头上脸上都蒙了厚厚一层沙土,活像刚出土的兵马俑。就是在这个狭小空间里,我们第一次像朋友那样聊天,从考试压力到喜欢的游戏,再到家里那些让人头疼的琐事。
后来几天变得不一样了。测量数据时,男生会主动帮女生扶梯子;画建筑草图时,女生会把自己的防晒霜分给晒得通红的男生。在城墙上记录落日那晚,不知谁起的头,我们聊起了各自对“差差”的理解——成绩的差距、兴趣的差异,还有那些因为性别产生的莫名隔阂。阿杰说得实在:“其实哪来那么多差别,不过是自己心里设的关卡。”
最让我难忘的是最后那个清晨。我们摸黑爬上城墙,看着曙光一点点染红祁连山的雪顶。没有人说话,只有风声掠过箭楼。当太阳完全跃出地平线时,不知是谁先哼起了歌,然后大家都跟着哼起来——不成调却格外和谐。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座六百年的关城见证过无数离别与相聚,而我们这群少年在这里学会的,不过是拆掉心里那堵墙的笨拙尝试。
回程的火车上,我们六个挤在同一个包厢里整理照片。浩子拍下了小雯专注记录的神情,小雯画下了大家在烽火台躲沙尘的狼狈样子。这些画面比任何调研数据都真实——嘉峪关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的这些天,那些所谓的差异,最终都化成了互相理解的笑容。列车向西行驶,窗外的嘉峪关渐渐变小,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永远留在那截城墙上了。
现在偶尔翻看当时的照片,还能想起城墙砖石粗糙的触感,想起傍晚并肩坐着的温度。那次的嘉峪关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成了我们高中时代最特别的记忆。就像嘉峪关本身,既是终点也是起点,而我们在这座天下第一雄关找到的,是跨越心中关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