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邻近的丽水站前小街
那天下午路过丽水火车站,突然想起朋友提过车站对面藏着条老巷子。反正离发车还有两小时,我索性绕过广场喷泉,往对面居民区踱去。
要说这丽水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还真不太好找。得从候车厅正门往左拐,穿过叁家并排的土特产店铺,才能看见个不起眼的拱形门洞。门洞上方还留着八十年代常见的马赛克拼花,几株迎春花从墙缝里垂下来,随着风轻轻晃着。
巷口飘来的炊烟味
刚走近巷口,就闻见一股熟悉的柴火灶味儿。往里走十来步,果然看见个阿婆坐在矮凳上生煤炉,蒲扇轻扇间青烟袅袅。她身后是间裁缝铺,老式缝纫机哒哒作响,与火车站广播声混在一起,倒有种奇特的和谐。
这条巷子窄得很,两人并肩走都得侧身。晾衣杆从这边窗台伸到对面屋檐,挂着的衬衫还在滴水。有个大叔端着搪瓷缸蹲在门槛上,看见我这个生面孔也不惊讶,反而抬了抬下巴:“来看老房子的?往前走到头那家,门楣上还雕着荷花呢。”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走,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墙根处泛着深绿青苔。偶尔有自行车铃叮铃铃响,骑车人总要喊声“借过嘞”,声音在窄巷里荡出回响。
说来也怪,明明与现代化的丽水火车站只隔条马路,这里却像留在旧时光里。手机地图上把这儿标注为“邻近的丽水站前小街”,可居民们还是习惯叫它“车站背巷”。
茶摊老板的叁十年
巷子中段有个用雨棚搭的茶摊,摆着四张掉漆的八仙桌。我要了杯叁块钱的绿茶,老板拎着铝壶冲茶时,浑厚的水声像道小瀑布。“我在这个丽水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摆摊叁十多年喽。”他擦着茶杯说,“当年火车站还是绿皮车时代,等车的都爱来这儿歇脚。”
他指着斜角处紧闭的木门:“那原是间录像厅,晚上放港片,五分钱看两场。现在改快递驿站了。”又努努嘴指向巷尾,“那家老虎灶前年关的,最后全城就剩他家还卖开水票。”
茶摊老板说这些时,远处正好传来高铁进站的播报声。他笑道:“你听,现在都是‘复兴号’啦。不过我们这条邻近的丽水站前小街,倒像被快车落下的旧皮箱。”
有个穿制服的车站工作人员来买茶叶蛋,顺手把落在茶摊的身份证取走。看来这儿不仅是游客的偶然发现,也是车站员工的日常通道。
我突然注意到巷子两侧房屋很有特点:临街的墙面都刷了灰浆,靠院的却还保留着原本的木结构。茶摊老板解释说,这是当年火车站扩建时,统一做的“面子工程”。
夕阳西斜时,我该返回车站了。巷口修鞋匠正在收摊,他把工具箱锁在叁轮车里,回头朝巷子里喊:“王师傅,明天还帮留两根油条啊!”炊烟又袅袅升起,这次混着炒辣椒的香气。
走到拱形门洞下回头望,晚霞正给晾晒的衣物染上橙光。有个穿校服的女孩蹲在门槛写作业,铅笔盒摊在石阶上。这条丽水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在动车呼啸而过的间隙里,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呼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