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龙泄火的小巷子,和龙烟火的小巷
那条巷子就在老电影院后头,窄得只容得下两个人并肩走。青石板路坑坑洼洼的,下雨天总积着水洼。白天路过时,能闻到谁家飘出的炒辣椒味儿,还有老年人坐在竹椅上摇蒲扇的声响。可街坊邻居都管这儿叫"泄火的小巷",说起时总带着点心照不宣的笑意。
我第一次深夜踏进巷子,是因为加班到凌晨。正要穿过巷子抄近路回家,却看见尽头透着暖黄的光。走近才发现是家通宵营业的饺子馆,腾腾热气从半开的木门里涌出来,混着醋香和煤炉的烟火气。老板娘正给晚归的出租车司机下白菜猪肉饺,锅里的滚水咕嘟咕嘟响着。
巷子里的深夜食堂
"来都来了,吃碗饺子再走?"系着围裙的大叔朝我招手,"咱们这儿的酸汤饺子最解乏。"
等饺子的工夫,听见隔壁桌几个建筑工人在聊天。说今天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又说包工头终于结清了拖欠的工钱。他们用粗糙的手掌捧着碗,喝汤时发出满足的叹息。那个瞬间我突然明白了——所谓泄火,泄的是生活里积压的燥气,是藏在皱纹里的愁,是卡在喉咙口的累。
后来我成了常客。发现午夜过后,巷子会变成另一个世界。下夜班的护士会来买茶叶蛋,送外卖的小哥蹲在路灯下吃炒面,醉酒的年轻人靠在墙边醒神。巷口修车摊的老陈总是亮着那盏昏黄的灯,他说:"这亮光得留着,万一有人需要个亮儿呢?"
今年夏天特别热,巷子里的烟火气却更旺了。烧烤摊的炭火通红通红的,烤茄子呲呲冒着油花。常来吃宵夜的王老师说,他教的孩子里有个考上了重点高中。说这话时,他眼角笑出的皱纹比平时更深些。卖绿豆汤的婆婆记得每个熟客的喜好,总会多舀一勺煮开花的绿豆。
前些天凌晨下雨,我看见饺子馆大叔撑着伞把一位老太太送到巷口。后来才知道那是独居的李奶奶,家里灯泡坏了,来巷子里找热心的摊主帮忙。雨幕中那些亮着的灯笼、冒着热气的摊子,突然让我觉得,这条被称作泄火巷的地方,其实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悄悄修补着这座城市的夜晚。
现在每次走过这条烟火小巷,青石板还是那么硌脚,墙角的青苔还是绿得发亮。但我知道当夜幕降临,那些温热的食物,短暂的相遇,还有热腾腾的烟火气,会让每个疲惫的人找到片刻安宁。就像总在巷口下棋的老爷子说的:"人呐,有时候就需要这么个地方,喘口气,再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