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学院外援女,化院外援女生风采
化州学院的梧桐道上,最近总能看到几个特别的身影。她们挎着画板匆匆走过,颜料沾在衣角也浑然不觉。这些来自外地艺术院校的交流生,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作“外援女生”。
记得第一次在写生课见到陈雨时,她正对着老图书馆的红砖墙发呆。阳光透过榕树叶在她画纸上跳动,她却突然把调色盘上的群青色抹掉了。“总觉得哪里不对,”她歪着头说,“这面墙经历过这么多故事,只用普通蓝色来画,太单薄了。”后来她跑去找校工爷爷聊天,才知道墙上那些斑驳的痕迹,是几十届学生留下的记忆。第二天再见她的画,竟然调出了带着时光感的青灰色,里面还藏着若隐若现的年份数字。
她们带来的新鲜空气
设计系的林薇更是有趣。布置文创作业时,本地同学都在想钥匙扣、明信片这些常规款式,她却抱着一堆化州特产橘红走进教室。“既然要设计文创,不如做点能留住味道的?”她带着大家把橘红切片烘干,做成标本书签,还配了手绘的化州风景。现在这些书签成了最抢手的纪念品,连校长都说,这个外地姑娘比本地人更懂化州的魅力。
其实刚开始,这些外援女生也闹过笑话。有人去食堂打饭,指着簸箕炊问“这个蒸糕为什么放在簸箕里”;有人听说化州拖罗饼好吃,结果买成了老婆饼。但这些小误会反而拉近了她们和本地生的距离。现在经常能看到叁五成群的学生坐在草坪上,一边分享家乡零食,一边讨论设计方案。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就像不同的颜料调在一起,画出的色彩格外动人。
要说最让人感动的是上个月的校园艺术节。本来各自为战的几个院系,在这次准备过程中突然开窍了——音乐系给美术系的装置作品配了背景乐,文学院帮设计系写产物文案。而那几个外援女生,自然而然地成了各个小组之间的联络人。她们没有拘泥于院系的界限,反倒更容易发现不同专业之间可以合作的地方。
现在走在校园里,你能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变化。往常埋头苦读的学生开始关注窗外的风景,理工科的实验室里偶尔会传出对于美学的讨论。这些变化不大,却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或许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不是简单地传授技能,而是打开一扇扇窗口,让不同的风景照进彼此的生活。
黄昏时分,又看到陈雨坐在石凳上画画。这次她画的是同学们围坐在草坪上聊天的场景,画里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光。“化州学院的外援女生”,这个称呼现在听着特别亲切。她们带来的不只是专业技能,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角度。就像陈雨调出的那种特殊青色,既不是群青也不是普蓝,而是属于化州学院独一无二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