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类似炮楼建筑群
那些年我们路过的“炮楼”
每次打车回大学城,司机师傅总爱闲聊两句。有回快到目的地时,师傅突然指着窗外几栋筒子楼说:“瞧见没?这片的‘炮楼’可是越来越多了。”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灰白色的建筑整齐排列着,阳台密密麻麻像蜂巢,这个称呼确实形象。
说来也怪,虽然官方从来没给这些建筑定过这个名字,但“炮楼”这个称呼在学生中间流传特别广。我刚入学时就听学长这么叫,现在毕业两年多了,发现这个叫法居然还在用。这些建筑大多八九层高,外墙上挂满空调外机,远远看过去像乐高积木搭成的方块。
记得大叁那年我租住在其中一栋。房东李阿姨操着赣州口音介绍:“这楼虽然旧了点,但走去学校就十分钟,特别方便。”确实,住在大学城周边最大的好处就是省时间。早上八点的课,七点四十起床都来得及。楼下早点摊的老板娘都知道学生们爱吃什么,蒸饺永远比烧卖先卖完。
这些被称作炮楼的建筑群有个共同特点——格局都差不多。每层七八个单间,走廊长得能当跑道。我住的那间朝北,冬天确实有点冷,但月租只要六百块。对学生们来说,这个价格刚刚好。隔壁住着美术系的同学,经常能闻到松节油的味道;斜对面是几个体育生,晚上能听见他们拍篮球的声音。
其实仔细想想,这些建筑之所以形成现在的规模,和学生们的需求分不开。每年开学季,这些楼的出租信息贴得满满当当。中介小陈告诉我:“学生们挑房子就叁点:离学校近、价格合适、能做饭。”他手里管着周边二十多栋这样的房子,永远不愁租不出去。
住在这些楼里的日子挺有意思的。晚上饿了可以溜达去后街买夜宵,麻辣烫摊前总能遇见同学。周末想学习的话,走两步就能到学校图书馆。有时候在楼道里碰见熟人,就靠在走廊聊会儿天,这样的生活确实方便。
不过这些建筑群也存在些问题。比如下雨天走廊会漏水,顶楼的房间特别晒。但话说回来,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能有个离工作单位近的落脚处,这些问题好像也能将就。现在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学长学姐还继续租住在这里,毕竟从大学城坐公交到市中心也就二十分钟。
前两天路过时发现,有些“炮楼”外墙重新粉刷过了,还新开了几家奶茶店和打印社。虽然学生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些建筑依然立在大学城周边,继续发挥着它们的作用。或许再过几年,这里又会是另一番景象,但眼下,它们确实给无数年轻人提供了第一个走出校园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