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学生品茶工作室,阜新学子茶艺工作室
最近路过辽宁工业大学附近的小街,总能闻到一阵若有若无的茶香。顺着香气找过去,才发现转角处新开了家挺特别的小店——阜新学生品茶工作室。说它特别,是因为这里既不像传统茶馆那样严肃,也不像奶茶店那样喧闹。推门进去,正好看见几个学生围坐在原木茶台前,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正在讲解什么,手边摆着叁只不同的白瓷盖碗。
茶香里的年轻身影
店主是位大四学长,去年用勤工俭学攒的钱盘下了这个店面。“刚开始就是想在毕业前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他边说边烫洗茶具,“没想到现在成了同学们课余最爱来的地方。”这里每周都会举办主题茶会,有时是品鉴不同产地的普洱,有时是练习茶艺手法。最让人意外的是,来这里的男生女生差不多各占一半,完全打破了“喝茶是长辈专属”的刻板印象。
窗边坐着个梳马尾辫的女生,正对着笔记本电脑码字,手边那杯龙井已经续了两次水。“在这写论文效率特别高,”她抬头笑笑,“比图书馆自在,比咖啡馆安静。”确实,整个空间飘着淡淡的桂花乌龙香,背景音乐是轻柔的古琴曲,但音量恰到好处,不会打扰到需要专注的人。
当年轻人遇见传统茶艺
有意思的是,这家阜新学生品茶工作室最近悄悄升级成了阜新学子茶艺工作室。名字变了,内容也更丰富了。原来单纯喝茶的地方,现在每周叁晚上会开设茶艺入门课。我恰巧碰上一节课,看着二十来个零基础的学生跟着老师学凤凰叁点头。有个男生手抖得厉害,茶水差点洒出来,旁边同学都憋着笑,老师却温和地说:“没关系,我第一次还不如你呢。”
茶艺课教员小吴告诉我,他们现在正尝试把现代元素融入传统茶道。“比如我们开发了适合学生党的简易泡茶法,用普通保温杯也能泡出好茶。”说着他演示起来,只见他先用热水预热杯具,然后投茶注水,最后轻轻摇晃杯身,“这样泡出来的茶汤,比茶叶久泡不分离的口感好多了。”
墙角的书架也很特别,上面除了《茶经》这类传统典籍,还有学生们自制的茶叶品鉴笔记。翻开来,能看到用彩色便签标注的个性记录:“这款正山小种有淡淡的桂圆香,适合熬夜时喝”“凤凰单丛的栀子花香很治愈,考试前喝特别放松”。
快离开时,遇到两个刚下课赶来的学生。他们熟门熟路地走到茶柜前,取出自己存在这里的私人茶杯。“这已经成为我们第二个宿舍了,”其中一个笑着说,“在这里认识了不同院系的朋友,有时候聊着聊着还能碰撞出社团活动的创意。”
暮色渐浓,工作室亮起温暖的灯光。透过玻璃窗,能看见里面晃动的人影和袅袅茶烟。这家由学生经营、为学生服务的小空间,正在用最自然的方式,让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生根发芽。或许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存方式——不需要刻意传承,只要创造合适的土壤,它自己就会长出新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