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约附近200米学生点,安丘附近学生点约200米
这几天在安丘老城区转悠,总听街坊们提起个挺有意思的地方——安丘约附近200米学生点。说来也怪,明明就在眼皮底下,很多人却说不清具体位置。昨天买煎饼时,老板娘边摊面糊边念叨:"你说那个学生点啊,就在建设银行后头那条巷子,我家小子天天往那儿跑。"
带着这份好奇,我决定亲自去找找看。沿着解放路往西走,果然在邮局斜对面发现个不太起眼的蓝色指示牌。顺着箭头拐进巷子,眼前突然热闹起来——叁四家文具店紧挨着,玻璃门上贴满卡通贴纸,门口的塑料筐里堆着五毛钱的橡皮和亮闪闪的文具。穿校服的孩子们挤在柜台前,举着零钱买作业本,老板娘忙得额头冒汗,却始终笑呵呵的。
藏在市井里的快乐角落
最让我惊讶的是巷子深处的旧书摊。头发花白的大爷坐在马扎上,面前铺着防雨布,上面整整齐齐码着从小学到初中的教辅书。几个系红领巾的孩子正蹲着翻看《格林童话》连环画,书页都卷边了,他们却看得入迷。"这些书都是毕业的孩子送回来的,"大爷推推老花镜,"让它们等着新主人,挺好。"
转角奶茶店飘来珍珠的甜香,穿二中校服的女生靠在吧台等饮品,书包带滑到手肘都没察觉。她转头看见同学,立刻挥手喊道:"诶!你也来安丘附近学生点约200米这儿买奶茶啊?"两个小姑娘就靠在墙边聊起月考题目,吸管戳着杯底的椰果,笑声像撒了一把玻璃珠。
修鞋匠老陈在这条巷子摆了二十年摊。他指着对面关东煮小店说:"以前哪有什么学生点,就我这儿孤零零一个摊子。后来学校扩建,孩子们放学总爱往这儿钻。"他的工具箱最底层还收着五年前学生送的教师节贺卡,彩笔画的爱心有点褪色了,"那孩子现在该上大学啦。"
黄昏时分,巷口炸串摊飘起炊烟。穿各校校服的学生们聚在折迭桌旁,抢着往辣酱里戳年糕。有个胖乎乎的男生举着鱿鱼串嚷嚷:"明天数学作业借我看下!"他同伴立刻笑骂:"又想抄作业?先请我喝可乐!"嬉闹声惊动了屋檐下的麻雀,扑棱棱飞过夕阳里的电线。
路灯渐次亮起时,我看见个戴眼镜的男生独自坐在石阶上背英语单词。他手里的课本边角磨损得厉害,却用挂历纸仔细包着书皮。"这儿比家里安静,"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而且买草稿纸方便。"说完又埋头继续默写,圆珠笔在指尖转出小小的弧光。
晚风送来沿街店铺的广播声,文具店老板娘正收拾门前的展示架。她把歪斜的铅笔盒摆正,扭头对我说:"这些孩子就像自家晚辈,有时候忘带钱,我都让他们先赊账。"装零钱的铁皮盒里混着几颗水果糖,那是调皮学生塞给她的谢礼。
走出巷口回望,安丘约附近200米学生点渐渐隐入夜色。这个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小天地,装着太多细碎的温暖。或许明天清晨,又会有新的故事在晨光里发芽——可能是某支丢失的荧光笔找到了主人,也可能是某个难题在分享中豁然开朗。这些平常的日子,正悄悄编织成少年时光里最鲜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