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大学城有测辫暗语吗,大学城常用测辫暗语有哪些
最近在校园里总听到有人悄悄讨论测辫暗语,特别是在食堂排队或者下课路上,总有几个同学压低声音说着“那个地方”“今晚老时间”之类的话。记得上周叁晚上,我路过操场边的第叁棵梧桐树,正好撞见两个男生快速交换了手机界面,看见我过来立刻切换成了外卖软件页面。
说真的,我第一次听到“测辫暗语”这个说法是从隔壁寝室的学姐那里。她当时皱着眉头提醒我们,有些看似普通的校园群聊里,会有人用“约图书馆复习”“拼单买奶茶”这类日常活动作为代称。比如有人突然在群里问“西门咖啡厅还开吗”,可能根本不是想问营业时间。
这些暗语真的存在吗
我特意观察了学校表白墙叁个月,发现确实有些留言不太对劲。“求带高数作业”却留的是艺术系教室号,“出租考研座位”配的图居然是深夜操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上个月,有人发帖说“遗失黑色书包”,但详细描述里写的是“内有无价之宝,愿用私人珍藏交换”,下面立刻有七八个用摩斯密码格式回复的联系方式。
其实很多同学都遇到过类似情况。计算机系的王同学告诉我,他们实验室最近抓取到校园论坛里某些高频词组合,像“夜跑组队”“自习通宵”这些原本正常的学习社交用语,在特定时间段出现的频率会异常增高,尤其是晚上十点到凌晨两点这个时段。
我试着在几个校园社交平台搜索“测辫暗语”相关的讨论,结果发现相关帖子存活时间都不超过两小时。有次偶然点进一个临时聊天室,看到有人用课程代号当暗语,比如“明早马哲课占座”实际上指的是校外某个网吧包厢。不过这些内容很快就被管理员清理了,现在只能看到“该内容已被折迭”的提示。
现在走在校园里,我偶尔会注意到一些特别的现象。比如第二教学楼叁楼的自动贩卖机,有人会在投币口旁边用粉笔画很小的箭头;图书馆四楼哲学区书架第叁排,经常出现书脊朝里摆放的特定书籍。这些不知算不算是同学们传闻中的暗号?
学生会的李部长私下说过,他们最近在整顿社团招新群的聊天规范。有些新生反映,刚入学就被拉进各种“学习互助群”,结果群里整天都在发天气预报加数字的暗码,像是“明天降雨概率70%”后面跟着房间号。
我觉得这件事最让人困扰的是,它让正常的校园社交变得有点复杂。现在有人约我去图书馆讨论小组作业,我都得先确认对方是不是真的要做作业。毕竟上次跟着同学去“复习期末考点”,结果发现他带的是桌游牌。
或许我们应该更直率地表达需求?校园本来就是年轻人交流的地方,与其费尽心思编造各种暗语,不如建立更透明的社交渠道。学校新建的文创社团最近就很火,他们每周在草坪举办读书会,大家光明正大地交流兴趣爱好,反而结交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最近天气转凉,银杏叶开始变黄了。走在校道上,看到同学们叁五成群地坐在长椅上聊天,偶尔传来开心的笑声。这样的校园场景,比任何隐晦的暗语都更让人感到舒适自在。毕竟在大学里,我们最需要的还是真诚的交流和纯粹的友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