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品茶海选工作室,临江茶会海选工作坊
沿着江岸慢慢走,水汽混着茶香飘过来,一抬头就瞧见了那块素雅的招牌——临江品茶海选工作室。隔壁呢,是它的姊妹店,临江茶会海选工作坊。这两家名字听着像,里头的光景,却各有各的妙处。
先迈进工作室的门槛。这里静,静得能听见茶水从壶嘴注入杯中的清响。?几位茶师端坐着,面前摆开一排白瓷盖碗,像等待检阅的士兵。他们不言语,只是用手感受水温,用鼻轻嗅茶香,然后用一套流畅得近乎舞蹈的动作,冲泡、出汤、品鉴。原来,这“海选”选的是茶。来自天南地北的茶叶样本在这儿经受最挑剔的审视,哪一泡余韵更长,哪一种香气更纯,都决定着它能否进入下一轮。我看着一位老师傅,他抿了一口,闭上眼,眉头微微蹙起,好一会儿才缓缓舒展开,在评分表上落笔。那神情,不像在喝茶,倒像在聆听茶叶无声的诉说。
一墙之隔的天地
仅仅一墙之隔,工作坊里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人未至,声先闻,是清脆的茶具碰撞声和着轻快的谈笑。推门进去,暖意扑面,七八个人围坐一张长案,案上茶席铺展,各式各样的壶与杯琳琅满目。这里也在“海选”,选的却是人——是那些对茶怀着兴趣,想来亲手试一试的朋友。
一位大姐正手忙脚乱地冲泡她的第一壶龙井,水可能太烫了,茶叶有些蔫。旁边的年轻人见状,笑着指点:“姐,这水得凉一凉,您看,大概这个温度就好。”大姐试了试,果然,再冲下去的茶汤,颜色碧绿,她自己也惊喜地“呀”了一声。在这里,没有严格的评分,只有分享的快乐。你可以是纯粹的茶小白,也可以是资深老茶客,彼此不问来路,只因一盏茶而坐在一处,这便是临江茶会海选工作坊最动人的地方了。
我忽然觉得,这临江品茶海选工作室和旁边的茶会工作坊,像极了茶的两个面。一个向内,求的是深度,是极致,是把一件事做到精微处的专注与匠心。另一个向外,求的是广度,是温度,是让一件事走进更多人生活的包容与分享。它们仿佛约定好了,一个在源头把关,确保流传出去的皆是精华;一个在末端播种,让这精华的种子,能落入更广阔的土壤,生根发芽。
江水在窗外日夜不息地流,这两间小小的屋子,却好像把流淌的时间凝住了,凝在一盏见底的茶汤里。无论是工作室里那份对专业的坚守,还是工作坊中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都让人心里感到一种莫名的妥帖与安宁。或许,这就是茶的本事吧,它总能以最恰当的方式,找到需要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