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附近还有可逛的地方吗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突然被问到一个有点怀旧的问题:“阜新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毕业好几年了,真是有点想念。” 这话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学生时代,于是趁着周末有空,我决定故地重游,看看这条承载着很多人青春记忆的小街现在怎么样了。
从学院正门绕到后街,最先感受到的是那股熟悉的生活气息。路两旁的槐树比记忆中更茂密了,树荫下飘着烤红薯的甜香。下午叁四点钟,已经有小吃摊开始准备晚上的生意,那位卖鸡蛋灌饼的大姐还在老位置,正麻利地擦拭着铁板。
走到街口那家奶茶店,发现招牌换了,但老板还是那位总爱穿格子围裙的阿姨。我要了杯珍珠奶茶,顺便和她聊起来。“现在学生口味变啦,”她一边摇着雪克杯一边说,“都爱喝水果茶,不过我们这些老店还在坚持着。” 吸管戳破塑封膜的那一刻,突然觉得时光好像并没有走远。
那些年我们逛过的小店
往里走,发现确实有些变化。以前常去的那家饰品店变成了手机配件店,但隔壁的文具店还开着,橱窗里依然摆着各种可爱的笔记本。书店的规模小了些,不过走进店里,那种混合着纸张和墨水的味道依然没变。
让我惊喜的是,街角那家麻辣烫居然还在营业。推开玻璃门,墙上那些泛黄的便利贴居然都保留着,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学生的愿望和悄悄话。老板娘认出了我,笑着说经常有毕业多年的学生回来看看,就为了吃碗麻辣烫,在墙上找自己当年写的话。
这条街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它不追求时髦,但总保留着让人安心的熟悉感。卖糖炒栗子的大爷、修鞋铺的老师傅、总在打折的服装店...这些看似普通的存在,构成了后街独特的生活图景。
傍晚时分的烟火气
随着天色渐暗,后街真正热闹起来。下班的人和放学的学生让整条街充满了活力。烧烤摊飘起缕缕青烟,铁板鱿鱼的滋滋声此起彼伏。水果摊前,阿姨正热情地招呼着顾客:“今天的草莓特别甜,来一盒尝尝?”
我注意到多了几家新店——主打外卖的轻食店、可以撸猫的咖啡馆,还有卖文创产物的小铺子。这些新面孔和传统店铺和谐共存,让后街在保持原有味道的同时,也多了几分新鲜感。
坐在以前常去的面馆里,点了一碗牛肉面。味道还是那么地道,汤汁浓郁,面条筋道。透过蒸汽朦胧的窗户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突然明白为什么毕业的人总想回来看看。这里保留的不只是美食,更是那段最自在的青春时光。
夜幕完全降临,后街的灯火一盏盏亮起。学生们叁叁两两地闲逛,讨论着作业和趣事,就像当年的我们。这条街见证了一届届学生的成长,也承载着太多人的美好回忆。
走出后街时回头望去,那片温暖的灯光依然明亮。或许过几年再回来,这里又会有新的变化,但那种让人放松、治愈的氛围应该会一直延续下去。那些对于青春的故事,还会在这条不长的街上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