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站街快餐约学生,赤壁学生快餐约见
路过赤壁老城区那几条巷子时,你总能听见些零碎的对话。“晚上八点,校门口等”“套餐还是单点”这样的只言片语飘在巷口油炸摊的油烟里,混着学生校服的反光带,织成一张模糊的网。
小陈就是在这张网里挣扎的人。他在技校读二年级,第一次被学长带来吃“站街快餐”时,手里攥着半个月的生活费,站在霓虹灯照不到的阴影里数硬币。“当时就想尝尝鲜,哪知道后来……”他捏扁了手里的可乐罐,声音低下去,“现在每周不吃两次就浑身不得劲。”
巷子深处的生意经
老李的摊子支在巷子最深处,叁轮车上挂着“赤壁快餐”的灯牌。他颠勺的时候喜欢和熟客聊天:“学生们最爱十五块的套餐,一荤两素,管饱。”锅铲撞在铁锅上哐当作响,“有些孩子连续来七天,我都记住他们口味了。”
这些看似普通的快餐摊,渐渐成了特定圈子的接头点。穿校服的、背书包的,在买完快餐后并不急着离开,而是站在摊前玩手机。屏幕的光映在年轻的脸庞上,谁也不知道他们在等什么。
“现在孩子都精着呢。”在附近开了十年便利店的王姐说,“他们用外卖软件点单,备注里写暗号。我见过最离谱的备注是‘要辣椒,和昨天一样红’。”她擦了擦柜台,叹了口气,“这些孩子啊,家里给的零花钱全砸在这头了。”
夜幕下的赤壁站街快餐摊前,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模样的人。他们或倚着电动车站着,或蹲在马路牙子上,手机屏幕在黑暗中明明灭灭。偶尔有车灯扫过,照亮他们略显稚嫩却又刻意装作老成的脸。
这种赤壁学生快餐约见的方式,渐渐变成了一种地下潮流。小陈说他们有个群,群里不发文字,只发各种快餐图片。“红烧肉代表见面,炒青菜代表安全,要是有人发宫保鸡丁,那就是出事了要躲一躲。”他说这些时语气轻松,像是在讲游戏攻略。
但游戏总有玩脱的时候。上个月,隔壁班的小王连续一周没来上课。传言说他为了凑钱吃“特殊套餐”,把手机都抵押了。班主任在家访时,看到他家里堆满了快餐盒子。“这孩子以前挺节俭的,”班主任站在走廊里摇头,“现在整个人都变了。”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些摊子成了信息交换站。小陈有一次听见隔壁桌在谈“兼职”:“帮忙送个快递,一次两百,比你在奶茶店打工强多了。”后来他才知道,所谓的“快递”根本见不得光。
其实这些孩子大多知道自己在玩火。小陈有次喝多了说漏嘴:“我也怕啊,但那种刺激感,像坐过山车。”他的手机屏幕裂了道缝,却还在不断弹出新消息。“每次都说最后一次,结果第二天又忍不住要去约。”
巷子还是那条巷子,快餐摊的油烟依然呛人。只是站在摊前的面孔越来越年轻,他们用校服袖子擦嘴,用作业本记账,把本该在操场挥洒的青春,浪费在了这条看不见尽头的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