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附近200块钱的爱情,周边200元的情感故事
老街转角的那盏路灯
惠州老城区有家开了十多年的糖水铺,每天晚上九点半准时打烊。老板娘阿珍总会在收拾完店面后,坐在门口那张掉漆的长椅上歇会儿。路灯昏黄的光打在她身上,把影子拉得老长。
我常去她店里喝绿豆汤,有次好奇问她:“这么晚还不回家?”她笑了笑,眼睛望向马路对面已经关门的报刊亭:“等个老朋友,说几句话。”
后来混熟了才知道,那个“老朋友”是她二十年前的初恋。两人年轻时因为家里反对没能在一起,后来各自成了家。现在他每晚送完外卖经过这里,都会停下来聊几句。就几分钟,说说孩子的工作,吐槽下物价,或者抱怨下腰疼的老毛病。
“你们都这岁数了,还谈感情?”我半开玩笑地问。阿珍摆摆手:“早不是那种感情啦。就是...习惯了。这200块钱。”
她说到这儿突然停住,起身假装去擦已经很干净的桌子。我后来才从街坊那儿听说,当年那男人生意失败欠了一屁股债,是阿珍偷偷塞给他200块钱才撑过最难的那个月。这事没人知道,连他老婆都不知道。
现在那男人条件好了,总想找机会还钱,阿珍死活不要。最后达成默契——他每晚来陪她说几句话,就当是“还利息”。
这大概就是我理解的,惠州附近200块钱的爱情。不是真的标价200元,而是那种刚刚好的分量。不多不少,刚好够温暖,又不至于烫手。
夜市里的歌声
惠州西湖边的夜市,最近来了个卖唱的年轻人。他面前总是立着个纸牌:点歌200元。
这么贵的价格,自然没人光顾。他就在那儿自顾自地弹吉他,唱些老掉牙的情歌。直到某个周五晚上,有个穿西装的大叔真的掏出200块钱:“唱首《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年轻人认真唱完,大叔听完点点头,转身就走了。之后每周五,大叔都来点同一首歌,放下200块,听完就走。
夜市里的人都笑大叔傻。直到过年那天,年轻人收摊时跟我说起这事:“他第一次来就跟我说了,他爱人以前最爱听这歌。去年生病走了,他俩当初就是在惠州打工认识的,那会儿穷,谈恋爱一个月就花200块钱。”
“那为什么每周都来?”
“他说爱人走之前,最怀念的就是那会儿200块钱的爱情。现在他每周来听一次,就像回到从前。”
年轻人说着,从吉他盒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工整地记着:第48次《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他说要听到100次,就当陪她走完了这辈子。”
我忽然明白,那200块钱买的不是歌,是48个回到从前的片刻。
在惠州这样的城市,200元的情感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它可能是老城区阿珍糖水铺门口每晚的几分钟陪伴,也可能是夜市里大叔花200块钱买的一首老歌。这些情感不张扬,刚刚好够在记忆里留下点温度。
就像今晚,我又看见阿珍坐在路灯下,对面停着辆外卖电瓶车。两人就那样隔着条叁四米宽的巷子,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外卖员头盔都没摘,仿佛真的只是路过歇个脚。
但我知道,这200块钱的情谊,他们会用余生慢慢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