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小巷子招揽客人现象在哪些地方有,吕梁哪些街巷有招客现象
热闹背后的身影
前两天路过老城区,看见几个大妈站在巷子口,手里攥着小红灯笼,逢人就低声问“要住宿吗”。这种吕梁小巷子招揽客人现象,其实不算新鲜事了。我停下脚步和其中一位阿姨聊了会儿,她说这条巷子里的家庭旅馆有七八家,不在主街上拉客人根本没人注意。
往巷子深处走了走,发现挺有意思。这些巷子大多藏在商业街背后,拐两个弯就能看到各种手写招牌。有的招牌风吹日晒都褪色了,看来存在不少年头。比如面粉厂后街那片,几乎每走十来米就有人上前搭话,问要不要尝尝特色小吃或者找个地方歇脚。
这种现象集中在老城区不是偶然。新区的街道宽敞明亮,反而很少见到这种情况。倒是像文化宫旁边那条民俗巷,还有火车站往东的老街,成了吕梁小巷子招揽客人现象比较明显的地方。这些地方共同特点是:位置不显眼,但离热闹地段都不远。
街巷里的生计
和开家庭旅馆的王大姐熟络后,她算了一笔账:在正街租门面一年要十几万,但在巷子里几千块就能搞定。虽然得来巷口招揽客人,但成本压力小了很多。她家叁代都住在这条巷子里,现在把二楼改成了叁间客房,来的多是熟客介绍的朋友。
不过这种吕梁哪些街巷有招客现象的情况,在不同地段差别挺大。旅游旺季时,古城墙附近的小巷特别热闹,淡季就冷清不少。而医院学校周边的巷子则比较稳定,来看病陪护的家属往往需要找个实惠的落脚处。
我发现这些招客的巷子有个规律——都不是死胡同。要么两头通着不同街道,要么连着市场或广场。比如连通菜市场和住宅区的那几条巷子,从早到晚都有人走动,自然就成了招揽客人的好位置。
现在这种情况似乎还在蔓延。上次在新建的商业广场背后,也看到有年轻人举着牌子介绍巷子里的奶茶店。看来这种在巷子里做生意的模式,正在被更多地方借鉴。毕竟对于小店来说,在巷子里既能省租金,又能通过招揽带来客源,确实是条出路。
有次下雨天,我在巷口屋檐下躲雨,看见招客的大妈给迷路的游客指路,还送了把旧伞。这种人情味,或许也是这些小巷子能留住客人的原因吧。虽然环境简单,但那份热络劲儿,倒是大街上难得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