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学生叁小时通话500元事件
最近在乐清的朋友圈里,有个事儿传得挺热闹——几个初中生打了个叁小时电话,居然花掉了五百块钱的话费。这事儿乍一听,真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现在大家不都是微信语音随便打吗?怎么还会有这么高额的话费产生呢?
我特意找了个在电信营业厅工作的朋友问了问。他笑着说,这事儿还真不稀奇。现在不少初中生用的还是家长名下的副卡,套餐里包含的流量和通话时长本来就有限。孩子觉得打个电话没什么,但一旦超出套餐范围,运营商按分钟收取的费用可就贵了。
这通电话背后藏着什么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乐清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这个消息时,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这得聊什么能聊叁个小时啊?后来了解到,这几个孩子是在周末组队打游戏,开着语音一连就是好几个钟头。等到家长收到话费账单的时候,整个人都愣住了。
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表姐家的孩子,也是类似的情况。孩子拿着手机看短视频,以为连着家里的奥颈贵颈,没想到偶尔信号不好自动切换成了流量,一晚上就用掉了两百多的话费。表姐叹了口气说:“现在这手机话费,就像个隐形消费,一不小心就超标。”
说到学生叁小时通话500元事件,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别现象。但实际上,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小学生中的普及,类似的情况越来越常见。孩子们对话费、流量这些概念还没有太清晰的认识,总觉得打个电话、上个网不会花多少钱。
有位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他们班上就有学生因为手机话费问题和家长闹过矛盾。后来学校特意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给孩子们普及通信消费的知识。“得让孩子们明白,虽然现在通信方便了,但背后的服务不是免费的。”这位老师这么说道。
这件事情发生后,周围不少家长都开始重视起孩子使用手机的话费问题。有人选择了给孩子的手机设置消费上限,有人则改用家庭共享套餐。一位家长说得很实在:“倒不是心疼这几百块钱,关键是得让孩子养成合理的消费观念。”
回过头来看这起乐清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事件,它确实给我们提了个醒。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数字时代,通信消费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如何引导他们正确使用通信工具,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可能是每个家庭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就在前几天,我又听说这几个孩子和家长一起去了营业厅,详细了解了话费的构成。营业厅的工作人员很耐心地给他们解释了套餐内容和超出部分的计费标准。其中一个孩子出来后说:“原来打电话也会这么贵啊,以后可得注意了。”这话听着简单,但能看出来,这次经历确实让他们长了记性。
话说回来,这种事情发生在初中生身上,倒也情有可原。毕竟他们这个年纪,正处于对什么都好奇的阶段,考虑问题还不够周全。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事情,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理解父母的辛苦。这五百块钱的话费,如果能换来孩子对金钱和消费的新认识,或许也不是完全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