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小巷子里150的爱情,老街深巷中的温情故事
那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潜江小巷子,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的老墙爬满了青苔。我就是在那里,听说了对于"150块"的故事。
巷口修鞋的张大爷总是最健谈的。那天下午,我坐在他那把小马扎上等着补鞋,他一边敲敲打打,一边用下巴指了指巷子深处:"瞧见那家副食店没?老李和他老伴,就是靠着150块钱起的家。"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一家小小的店铺门口,两位老人正并肩坐着择菜。
150元的开始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老李还是小李,刚从厂子里下岗。他揣着全部家当——150元钱,在巷子里租了个不到五平米的小铺面。"那时候啊,"老李后来跟我说,"连货架都是捡来的木板自己钉的。"
他记得特别清楚,开业前一天晚上,他和当时还是女朋友的秀兰蹲在空荡荡的铺子里发愁。秀兰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手绢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她攒的几十块钱。"咱俩的150块,"她笑着说,"以后就是咱家的启动资金了。"
就靠着这150块,他们进了第一批货——最便宜的香烟、火柴、糖果。秀兰每天下班都来帮忙,记账、理货,忙到深夜。巷子里的老街坊们渐渐都知道了这对年轻人,谁都愿意来买包烟、称点糖果。
老李说到这儿的时候,眼睛望着巷子里来来往往的人:"这巷子啊,见证了我们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开店,第一次赚钱,第一次..."他顿了顿,没再说下去,但我看见他眼角细密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现在的副食店还是那么小,货品却塞得满满当当。老街深巷中的温情故事就这样一天天延续着,从清晨开到深夜,从不打烊。
有件事特别有意思。去年巷子要改造,社区工作人员来商量,说可以帮他们在附近找更大更好的店面。老两口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在这条巷子里待了大半辈子,"秀兰阿姨一边整理着货架上的酱油瓶一边说,"邻居们推窗喊一声要包盐,我们从小窗口就能递过去。搬走了,这味儿就不对了。"
是啊,这条潜江小巷子早已不只是个做买卖的地方。谁家孩子放学没人接,都是在他们店里写作业;下雨了,晾在外面的衣服总是他们帮忙收;晚上巷子黑,他们的店灯总是亮到最晚,给夜归的人照个亮。
前几天傍晚,我又经过那条巷子。夕阳斜斜地照进来,把整条巷子染成暖黄色。老李和秀兰还是坐在店门口,一个在读报,一个在织毛衣。他们偶尔说两句话,更多时候只是安静地坐着。那个画面让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潜江小巷子里150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在这老街深巷中的温情故事里,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
张大爷见我望着那对老人出神,轻轻说了句:"他们的结婚证,还是我帮忙去居委会开的呢。"我这才知道,原来老李和秀兰是在店铺开张第二年领的证,没办酒席,就在店里给来买东西的邻居发了喜糖。
夜幕渐渐降临,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副食店的灯光还是最暖的那一盏,照着来来往往的邻居,照着说说笑笑的路人。这盏灯,已经亮了叁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