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品茶上课群,凌源茶艺学习交流组

发布时间:2025-11-02 05:51:02 来源:原创内容

前两天翻手机,突然在一个很安静的微信群里看到条新消息:"明天有新到的凤凰单丛,下午叁点,老地方见。"后面跟着几个茶友的快速回复:"收到,带点自家做的茶点过去""这次可算赶上了"。这个群,就是我们的"凌源品茶上课群",或者用更通俗的叫法——凌源茶艺学习交流组。说实话,刚被拉进群那会儿,我还以为就是个普通的兴趣群,没想到后来竟成了每周最期待的活动。

从玻璃杯到盖碗的转变

记得第一次参加活动时,我还端着个大玻璃杯就去了。组长李老师看见也没说什么,笑呵呵地给我递了个白瓷盖碗。"试试这个,"他说,"同样的茶,用不同的器具泡,味道能差出十万八千里。"那天我们品的是正山小种,当我第一次用盖碗仔细地出汤、分茶,那股悠长的松烟香和桂圆甜在口中蔓延开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以前那样随便抓把茶叶扔进杯子,真是辜负了好茶。

我们这个凌源茶艺学习交流组没什么高大上的规矩,大家就是真心喜欢茶。成员有退休的王阿姨,她总爱带些手工花生糖;有开书店的小张,每次都能讲出些茶背后的历史故事;还有几个年轻的上班族,说是来学茶艺,其实也是给自己找个放松的借口。我们每周聚一次,有时在李老师的茶室,天气好时干脆就到河边的小亭子里。没有固定的课程表,完全看当季有什么好茶,或者大家最近对什么茶感兴趣。

那些意想不到的茶事

最有趣的是,在这里学到的远不止泡茶技巧。上个月,我们凌源品茶上课群搞了次"盲品"活动,就是把不同价位的同一种茶打乱顺序让大家品鉴。结果出人意料,最贵的那款反而得分最低,反而是中档价位的一款获得了最多人的喜爱。李老师说:"这就对了,喝茶最重要的是适口,不是价签。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让很多原本觉得茶艺高深莫测的新成员都放松了下来。小张第一次来时紧张得手抖,生怕自己的动作不标准被人笑话。现在她已经是群里最活跃的成员之一,上周还自告奋勇主持了一次对于茉莉花茶的分享。"其实我们凌源茶艺学习交流组最珍贵的,就是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她后来跟我说,"在这里,错了也没关系,大家都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随着参加活动次数的增多,我发现自己对茶的认知也在慢慢改变。以前喝茶可能就是解渴,现在却开始留意水温、出汤时间这些细节。更明显的是,每次参加完活动,整个人都能安静下来,那种由内而外的放松感能持续好几天。王阿姨说得特别实在:"咱们这个凌源品茶上课群啊,表面上是学泡茶,实际上是学怎么让自己慢下来。"

昨天又到了活动日,这次我们尝的是明前龙井。看着透明的玻璃杯中茶叶缓缓舒展,嫩绿的颜色在热水中渐渐晕开,整个房间都飘着淡淡的豆香。没有人说话,大家都静静地欣赏着这一刻。我突然想起李老师常说的话:"好茶需要等待,生活也是。"或许,这就是我们这群人每周坚持聚在一起的原因——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出一段专属于茶的时光。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