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泄火的小巷子,高平镇灭火的老胡同
一条巷子,两段往事
说起高平这条小巷子,如今可真是变了样。青石板路磨得发亮,墙角探出几枝野蔷薇,傍晚时分总有老人在巷口摇着蒲扇下棋。可你要是拉住巷子里最年长的陈老爹,他准会眯起眼睛,用竹烟竿点点地面:"现在年轻人啊,就知道拍照片发朋友圈。早叁十年,这条巷子可是咱们整片区的'泄火英雄'呢!"
这话听着玄乎,但老街坊们都懂。那时候巷子两旁挤满了老式砖房,家家户户烧煤炉。最怕就是夏天,电线老化引发火情是常有事。说来也怪,这巷子窄是窄,却总能在消防车赶到前把火势控制住。为啥?秘密就在巷子结构和居民默契里。
记得有年叁伏天,王奶奶家煤炉引燃了晾晒的衣物。火苗刚窜起来,对面修车铺李叔就扛着自制水龙带冲过来。这水龙带其实就是改装过的消防软管,平时就盘在铺子门口。几乎同时,二楼周老师家阳台垂下湿棉被,楼下小吃店老板抄起沙桶就往楼上跑。不到十分钟,火势硬是被压住了。等消防队赶到时,大伙儿正挨家检查余火呢。
这种自救本事不是天生就有。老居民们茶余饭后常凑在一块儿"研究"——哪家商铺该备多少沙土,谁家阳台要常备水桶,就连晾衣杆长度都算计着能不能够到对面窗户。时间长了,这条普通小巷竟成了民间消防的典范,附近街坊都管它叫"高平泄火的小巷子"。
不过要说真正让这巷子出名的,还得提到两公里外的"高平镇灭火的老胡同"。那地方现在改成文创街了,白墙黑瓦挂满霓虹灯牌。可老一辈都记得,当年那里有座百年酱园,酱缸密密麻麻摆满院子。某年雷电引燃了晾晒棚,火借风势眼看要吞掉整条街。结果酱园老师傅带着伙计们,愣是用腌菜的大石缸蓄水,靠水瓢木桶组成接力队,在消防车被堵在街口时守住了半条胡同。
两条巷子其实从没正式交流过消防经验,但有趣的是,它们的自救法子出奇地相似。都是利用狭窄空间形成风阻,都靠沿街商铺储备简易器材,连组织方式都是分片负责。现在想想,或许这就是老百姓在长期共处中磨炼出的生存智慧。
去年社区搞安全宣传,特意把两条巷子的老居民请到一块座谈。九十岁的酱园传人张老爷子握着陈老爹的手直晃:"咱们那会儿救火,图的是保住左邻右舍的饭碗。现在你们这些老办法,倒成了消防队教案里的经典案例!"陈老爹只是嘿嘿笑,转头指着巷口新装的消防栓:"时代不同喽,如今设备好了,但街坊间那份照应不能丢。"
如今走在巷子里,还能在有些老宅门后发现漆成红色的水桶,墙边靠着带编号的消防铲。年轻人觉得这是怀旧装饰,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这些物件承载着怎样滚烫的记忆。傍晚微风拂过巷弄,仿佛还能听见叁十年前那些急促而坚定的脚步声,在青石板上踏出生命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