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大理学生百人叁小时活动

发布时间:2025-11-04 00:04:25 来源:原创内容

最近在朋友圈刷到一张特别热闹的照片,上百个穿着校服的学生在大理古城门前的广场上围成圈,有人弹着吉他,有人拿着画板,阳光把青石板照得发亮。配文就写着"大理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这行字当时就让我好奇得坐直了身子。

通过当导游的表妹打听才知道,这是本地中学联合发起的"大理学生百人叁小时活动"。每个月第叁个周六下午,学生们会自发组织叁小时的主题聚会。听起来是不是挺有意思?我决定去亲眼看看。

风吹过苍山洱海

那天刚到古城南门,就看见穿着各式校服的学生们正在分组。有个扎马尾的女生举着"植物拓染小组"的纸牌,旁边男生扛着半人高的白族叁弦。更远处飘来烤乳扇的香味,原来还有小组在复原传统小吃。带队老师笑着说:"这些孩子啊,平时刷题压力大,现在倒愿意每个环节都自己琢磨。"

我跟着摄影小组往人民路走,穿白族服饰的阿姨主动教他们怎么拍刺绣花纹。两个举着相机的男生边调整参数边讨论:"要是能把苍山云的流动感和扎染纹理迭在一起..."旁边卖菱角的大爷忽然插话:"你们站东边拍,这个时辰光正好。"这种城里难得见到的场景,让人突然理解为什么大理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能坚持半年多。

叁弦声不知什么时候响起来的。回到主广场时,穿着扎染围裙的孩子们正举着刚完成的蓝白布匹,布上山茶花的轮廓还带着青涩的笔触。有个戴眼镜的男生坐在台阶上记录活动日志,我瞥见本子角落写着:"第七次活动,今天学会了用蒲公英汁固色。"

藏在时光里的密码

在洋人街口的凉粉摊前,遇到正用英语帮外国游客点餐的学生小组。卖凉粉的婶子偷偷告诉我:"这些娃娃刚开始连'酸辣'都不会翻译,现在都能讲叁道茶的传说了。"她掀开竹筐让我看孩子们做的中英文菜单,纸边还画了可爱的乳扇图案。

天色渐晚时,所有小组开始汇集到武庙会门口展示成果。有人用采来的松果拼出洱海地图,有人把白族调子编进原创说唱。最让我惊讶的是,这群中学生竟然复原了失传的"风花雪月宴"摆盘,用当季野花在松木盘里堆出苍山十九峰。负责摆放杜鹃花的女孩说:"我们查了《大理食志》,发现先人用食材记录季节更迭,就像现在的我们用手机构建记忆。"

暮色染红五华楼时,组织者吹响了集合哨。我看着那些沾着颜料泥土的校服,忽然想到这些孩子正在做很特别的事——他们用叁小时逃离题海,却在触摸比试卷更辽阔的世界。或许所谓成长,就是在传统与现代的缝隙里,找到自己站立的位置。

回程路上又经过那家凉粉摊,婶子正在擦拭学生留下的英文菜单。玻璃板下压着新的字条:"下期活动征集:如何向游客解释'风花雪月'。"远处传来隐约的民歌调子,不知道是不是今天哪个孩子新学的。这个寻常的黄昏,因为一群少年的叁小时,忽然变得轻盈起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