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火车站小巷200元一次,附近街巷200元一回
夜幕下的车站暗语
晚上十点的太原站,出站口挤满了拖着行李的旅客。几个穿着褪色夹克的中年男人蹲在花坛边上抽烟,烟雾混着初秋的凉气,在他们头顶盘旋。我站在公交站牌后面等人,耳朵里飘来断断续续的对话:“往东走…巷子口亮红灯那家…两百块…”说话的人声音压得很低,像怕惊扰了什么。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合肥火车站也听过类似的暗号。那时我跟着老乡去找住处,有个搓着手的男人凑过来问“要不要休息”,伸出的两根手指在路灯下显得特别扎眼。我没接话,倒是旁边几个年轻人互相推搡着笑了。这种生意好像每个火车站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但意思都差不多。
太原站东边确实有条老巷子,夹在两栋旧楼中间。去年修地铁围了一半,剩下的小吃摊和招待所还开着。巷口那家旅馆的霓虹灯缺了几个笔画,红色的灯光映在积水洼里,显得有点暧昧。路过时能闻到油烟味混着消毒水的气味,二楼窗帘都拉得严实。
我有个跑运输的表叔说过,他常在火车站周边找这种二百块的临时休息点。“比连锁酒店便宜一半”,他边盘点货单边念叨,“就是被子潮了点,将就几小时够用”。他说这些地方从来不缺客人,刚下火车的打工者、转车的大学生、来做小生意的外地人,图的就是个便宜方便。
巷子深处有家挂着“住宿”灯箱的民房,老板娘正坐在门口剥豆角。看见有人张望就抬头问:“歇脚吗?”她脚边的塑料盆里泡着床单,水已经泛灰了。二楼某个窗户突然传出吵架声,接着是东西摔碎的动静。老板娘头都没抬,继续慢悠悠地掐着豆角尖。
其实细想这事挺有意思。明明都是两百块钱的交易,偏要分成“一次”和“一回”两种说法。西边巷子的胖老板说他们那儿是“包钟点”,东头修理铺改的旅馆却说是“全套服务”。有回听见两个骑摩托的拉客仔争论,一个说“我们这二百包热水”,另一个立刻接话“我们加十块送泡面”。
去年冬天特别冷,我在巷口见过个裹着军大衣的老人。他握着褪色的塑料招牌蹲在煤炉旁,招牌上“住宿60起”的字迹都快磨没了。有年轻人问“有没有那种服务”,他摆摆手:“我们正经旅馆。”等问的人走远了,才嘟囔着“往前走到头右拐”。炉子上的水壶呜呜作响,白汽模糊了他冻红的脸。
这些藏在车站褶皱里的生意,就像铁轨缝里长出的野草。城管来过几次,拆过灯箱,收过桌椅,没过几天又悄悄冒出来。或许正因为总有人需要这样不深不浅的落脚处,需要这种明码标价的临时慰藉。巷子尽头那家改名为“便捷休息站”的店面,最近悄悄把价格牌上的“200”描得更红了些。
车站钟楼敲响十一点的钟声时,我看见有个背双肩包的小伙子跟着拉客的妇女拐进了巷子。他边走边回头看站前广场的灯塔,手指紧紧攥着背包带子。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慢慢融进了巷口的黑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