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学生品茶工作室,平凉学子茶艺学习坊
走进这家藏在平凉老巷里的小院,隔着斑驳的木门就能闻到淡淡的茶香。几个穿着校服的年轻人正围着茶桌忙碌,手里捧着的不是手机,而是温润的白瓷盖碗。
“刚开始觉得喝茶是老人家的事,”扎着马尾的女孩小雯边烫茶杯边说,“后来发现静心泡茶的时候,脑子里那些数学公式反而更清楚了。”她手腕轻抬,琥珀色的茶汤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精准落进每个品茗杯。这个画面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爷爷泡茶,只是眼前的茶席上,除了紫砂壶和茶则,还摊着几本翻开的习题集。
当茶香遇见书香
工作室创始人李老师原是中学语文教师,说起创办初衷,他泡着今年的春茶回忆:“有次课后聊到《红楼梦》里的栊翠庵品茶,孩子们连六大茶类都分不清。我就想啊,咱们平凉虽说不是茶叶产区,但茶文化总不能断在年轻人这里。”他特意把活动安排在周末下午,留足时间让同学们不慌不忙地温壶、置茶、冲泡。有家长最初觉得耽误学习,后来发现孩子在这泡茶的两小时里,反而学会了专注。
高二的明宇刚完成一套复杂的“关公巡城”,鼻尖还沾着细汗:“第一次来连茶壶都拿不稳,现在能辨出不同山场的岩韵了。”他最近甚至开始研究陆羽《茶经》,说要把喝茶的心得用在作文里。窗台上那盆文竹的影子慢慢拉长,茶台上此起彼伏的注水声,像给喧闹的青春按下了暂停键。
茶汤里品出的人生味
这群年轻人渐渐喝出了门道。有人偏爱普洱的醇厚,有人迷恋绿茶的鲜爽,还有人在乌龙茶的千回百转里找到了共鸣。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居然用盖碗泡出了叁种浓度的茶汤,较真的劲儿不亚于解物理题。“其实就像找学习方法,”梳着丸子头的女生小雅分享心得,“每个人都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款茶。”
茶盘边缘不知何时贴了张便签,上面工整抄着《茶赋》的句子:“其性洁不可污,其品高不可抑。”李老师说这是某个高叁同学贴的,那孩子后来考去了杭州的大学,专门拍了龙井茶山照片发回来。或许在某个复习到深夜的时刻,他也会像现在这样,安静地给自己泡一盏茶。
暮色渐浓时,茶桌上的话题从茶艺转到校园趣事。有个男生抱怨说昨天练书法时总想着茶香墨香谁更雅,结果把“禅”字写成了“茶”字,引得满室笑语。他们约定等期中考试结束,要试试用崆峒山的泉水泡茶。晚风吹动檐下的风铃,茶香缠着年轻的身影,在这个平凡的午后酿出特别的味道。
走出小院时回头望见灯下的茶台,那些青涩却专注的脸庞,让人想起正在舒展的茶叶。他们在这里学会的,或许不只是如何泡好一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