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类似称谓
那些年我们口中的“炮楼”
刚来广元大学城上学那会儿,总听学长学姐们指着校外几栋公寓楼说:“走,回炮楼去。”乍一听这称呼,不少新生都会愣一下,这名字可太有画面感了。灰扑扑的外墙,密密麻麻的窗户,阳台上晾晒的衣服随风摇摆,远远看着确实像军事据点里的瞭望塔。
时间久了才发现,这称呼压根没什么特殊含义,就是学生们看图说话起的绰号。这些楼距离学校就隔着一条马路,房租相对便宜,成了考研党、小情侣和刚毕业学生的首选。晚上站在宿舍阳台往那边看,每扇窗户透出的灯光像拼图,能隐约看见有人伏案写字,有人对着电脑皱眉,还有几个窗口飘出泡面香味——别问我怎么知道的,那味道太熟悉了。
有趣的是,“炮楼”这称呼像会传染。没过半年,隔壁那两栋稍新的公寓也被冠上了“新炮楼”的名号,再远些的城中村自建房则被戏称为“土炮楼”。这些地方共同构成了校园外的生态圈,楼下的麻辣烫摊子、打印店和二手书店,都靠着学生们的日常需求活得有滋有味。
老王在“炮楼”楼下开了五年便利店,有次我买烟时问他嫌不嫌弃这绰号。他边找零钱边笑:“你们年轻人爱怎么叫都行,只要记得常来买水就成。”他说每年毕业季最伤感,熟悉的顾客拖着行李箱离开,总叮嘱他“照顾好下一届学弟学妹”。那些写在留言本上的“炮楼居民守则”,第一条永远是“晚归记得给楼下猫留食”。
其实这类称呼在好多大学城都有类似版本。我表妹在南方读书,他们管校外公寓叫“蜂窝”,因为阳台晾晒的被子远看像蜂巢;北方同学则说他们那儿叫“碉堡”,连带着把总查寝的宿管阿姨称作“堡主”。这些带着调侃的命名方式,倒成了跨校交流时的暗号,只要提起“我们那儿也有炮楼”,瞬间就能心领神会。
去年返校听说“炮楼”要拆迁改造,很多毕业生的微信群都炸了锅。有人翻出当年在楼道里拍的毕业照,照片里大家挤在狭窄的楼梯转角,背后是斑驳的墙漆和电表箱。虽然总抱怨隔音差、热水不稳,可看到拆迁通知时,心里还是咯噔一下。就像突然被告知某个用了多年的绰号,以后再也喊不出口了。
现在那片空地围起了蓝色挡板,据说要盖购物中心。偶尔还有穿着校服的学生经过,指着工地交头接耳。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也给新建筑起外号,但“炮楼”这个称谓,确实随着那代人的青春,慢慢变成相册里褪色的标签。有时候想想,这些看似随意的民间命名,或许比城建档案更真实地记录了一片土地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