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巴中巷子里的招客位置在哪

发布时间:2025-11-03 13:12:40 来源:原创内容

对于那些巷子里的吆喝声

昨儿个下午,我蹲在茶馆门口晒太阳,隔壁王大爷端着搪瓷杯晃过来,没头没脑问了句:“你说现在巴中那些小巷子里,还有招客的老茶馆不?”我捏着花生米的手停在半空,这话倒把我问住了。

要说巴中这座城啊,像本被翻旧了的线装书,主街是烫金的封面,小巷才是里头藏着墨香的页码。我小时候住在老城区,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泛光,巷子窄得两人并肩走都得侧身。那时候天刚蒙蒙亮,就能听见巷口传来“豆浆——油条——”的拖长调子,声音穿过晨雾,比闹钟还准。

现在可不一样喽。去年回老家,我在南池街周边转悠了半天。那些熟悉的巷口要么立起了施工围挡,要么改成了网红奶茶店,玻璃门擦得锃亮,里头飘着电子音乐。我在巷子拐角处看见个褪色的“茶”字木牌,推开虚掩的木门,七八个老人家正围着方桌摸纸牌,搪瓷壶嘴冒着若有若无的白气。穿藏蓝布衫的老板从柜台后抬头,也不招呼,就抬抬下巴示意墙上的价目表。

这种老派招客方式,如今倒成了稀罕物。老板后来跟我闲聊,说他在这巷子里开了叁十年店,从前靠的是街坊口碑。谁家女婿第一次上门,谁家孩子考上大学,都会来他这儿订两桌。“现在嘛,”他掸了掸紫砂壶上的灰,“年轻人都往商场跑,也就是我们这些老骨头还认这个门。”

不过话说回来,时代在变,招客的门道也在变。我上个月路过小东街,发现有条巷子突然热闹起来。走近才看见墙上有用粉笔画的箭头,旁边写着“祖传豆腐脑,往前二十步”。顺着指示拐过弯,果然有个小摊支在院墙边,四五张矮桌都坐满了人。老板娘边舀豆花边跟熟客唠嗑:“我家在这儿做了叁代,我闺女非说要在什么...哦对,美团上给我注册了个店。”

这倒让我想起个趣事。前阵子刷同城视频,刷到个穿汉服的小姑娘在文庙巷里边走边唱山歌,镜头一转就是家竹编铺子。老板坐在店门口编背篓,也不看镜头,就有不少人在评论区问具体位置。你看,现在找这些巷子里的店家,光靠两条腿转悠可能真不够。

有天傍晚我特意往老城区深处走。路灯刚亮起来的时候,看见有家裁缝铺在窗台上摆了个会转的木头小人,旁边用红纸写着“改裤脚二十”。再往前,旧书店在门口藤椅上搁了几本翻旧的书,书页里夹着便签条,上面是老板手写的推荐语。这些沉默的招客方式,像藏在巷子里的暗号,得慢下脚步才读得懂。

我突然觉得,巴中这些巷子招客的位置,从来就不在地图上某个坐标。它可能在清晨那笼刚出蒸屉的包子香气里,在午后穿过瓦片的阳光斑点中,更在街坊邻居见面时那句“吃了吗”的乡音里。现在虽然多了手机导航、网红打卡,但真正让这些巷子活起来的,还是那份带着烟火气的人情味。

茶凉了,我又续上热水。木门吱呀响着,进来个戴鸭舌帽的年轻人,举着手机在拍店里的八仙桌。老板还是那副爱答不理的样子,却在转身时,悄悄把最亮的那盏灯按开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