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宜宾学生50元通话3小时
最近在宜宾的家长群里,有个话题特别火:宜宾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刚开始看到这个消息,我第一反应是“现在孩子零花钱都这么花了?”后来仔细一打听,这事儿还真不简单。
隔壁单元李阿姨上周跟我念叨,她家读初二的女儿小雯突然找她要50块钱,说是要参加学校的“心灵伙伴”计划,需要和结对的高中学姐通叁次电话,每次一小时。李阿姨当时心里直打鼓:“现在诈骗这么多,别是遇上骗子了吧?”
电话背后的故事
后来学校老师专门在家长会上解释了这件事。原来这是青少年成长中心推出的心理陪伴项目,招募高中生志愿者和初中生结对,通过定期通话帮助学弟学妹适应青春期变化。那个“宜宾学生50元通话3小时”的费用,其实是用来购买通话套餐和志愿者培训的。
小雯参加完第一次通话后,整个人都开朗了不少。她跟妈妈说,学姐教了她好多记英语单词的窍门,还悄悄告诉她怎么跟班上闹别扭的同学和好。“这50块钱花得值!”李阿姨现在逢人就夸。
不过也有家长持不同看法。楼下张师傅就觉得,现在孩子都住校,周末回家见面聊不就得了,干嘛非得花钱打电话?这话乍一听在理,可细想又不太对——有些心事,孩子反而更愿意跟年纪相仿的哥哥姐姐说。
我特意问了几个初中生,他们倒是挺认同这种方式。有个男生说得实在:“跟爸妈说烦恼,他们要么大惊小怪,要么就开始说教。跟学长学姐聊就轻松多了,毕竟他们刚经历过我们这个阶段。”
记得我们上学那会儿,哪有这些新鲜事儿?顶多就是传传纸条、写写日记。现在孩子们能用这种方式交流成长烦恼,倒也算是社会的进步。不过最关键的是,这些通话都有专业老师指导,确保内容健康积极。
转眼这个项目在宜宾试点两个月了,最早参加的那批孩子变化挺明显。以前总低着头走路的小胖子,现在见到邻居会主动打招呼了;还有个姑娘原本上课从来不敢举手,最近居然参加了演讲比赛。
当然啦,任何新事物都需要不断完善。有家长建议可以把通话时间安排得更灵活些,比如避开考试周;还有家长希望增加活动透明度,让孩子每次通话后简单记录收获。这些建议都挺实在的。
现在想想,这个宜宾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的项目,本质上是在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引导,但未必都喜欢说教式的教育。用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给予帮助,或许效果会更好。
傍晚在小区散步,经常看见孩子们叁叁两两坐在长椅上聊天。偶尔能听到他们在讨论:“下次通话我要问问学姐怎么选课外书”“我想跟学长学打篮球的技巧”……看来,这种交流方式真的走进了他们心里。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模式会在更多地方推广。毕竟,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能说心里话的伙伴,而这样的陪伴,有时候真的能改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