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扶余男子常逛的小巷

发布时间:2025-11-04 12:43:04 来源:原创内容

这条巷子藏在扶余老城的东南角,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要说扶余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那非得是这儿不可。每到傍晚,你就会看见叁叁两两的大爷拎着鸟笼晃进来,中年男人趿拉着布鞋慢悠悠踱步,连刚下工的年轻小伙也会特意绕道过来转一圈。

巷口老陈的修鞋摊总围着一圈人。说是修鞋摊,倒不如说是信息交换站。老陈手里忙着针线活儿,耳朵可没闲着。“昨儿东街开了家羊汤馆”“老王家闺女考上师范了”——这些消息都是在这儿最先传开的。男人们或站或坐,有的拎着刚买的青菜,有的端着保温杯,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巷子里的老味道

往深处走,烟火气就浓了。老李家的烧刀子酒馆开了叁十多年,木质招牌都褪了色。推门进去,那股混合着酒香和卤菜味儿的热气扑面而来。四五张方桌,几条长凳,简简单单却总是坐满了人。老李站在柜台后面擦酒杯,见到熟客就点点头:“老规矩?”对方嗯一声,不用多说,一碟花生米、二两白酒就端上来了。

常来的张师傅说,在这儿喝酒不图醉,就图个自在。下班后过来坐会儿,呷一口酒,听旁人唠唠家常,一天的疲累就这么慢慢消散了。他说这条扶余男子常逛的小巷有种特别的魔力,在这儿你不用端着,不用想着明天要交的报告、要还的房贷,就做最真实的自己。

酒馆隔壁是王记剃头铺,老师傅的手艺传了叁代。来的多是老主顾,往那张老式理发椅上一坐,闭眼就能打个盹。推子嗡嗡作响,剪刀咔嚓咔嚓,老师傅的手法稳当得很。理完发照照镜子,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男人习惯先理发,再去喝两杯,这套流程几十年都没变。

巷子的日与夜

白天的巷子安静些。早点摊收摊后,只剩下几家杂货店开着门。阳光斜斜地照在青石板上,偶尔有自行车铃铛叮铃铃响过。这时候来的多是退休的老人,他们坐在巷子尽头的槐树下下棋,一局能磨蹭整个下午。

可要说这条扶余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什么时候最热闹,还得是晚上六七点。各家店铺都亮起昏黄的灯,食物的香气在空气中交织。烧烤摊的炭火噼啪作响,炒菜锅与铁铲碰撞出熟悉的节奏。男人们卸下了一天的身份——不再是单位里的科长、车间里的师傅、孩子眼中的严父,就只是巷子里的老张、老王、小李。

他们在这儿谈论庄稼的长势,吐槽工作的烦心,偶尔也聊聊国家大事。话可能不多,但那种默契很珍贵。有时候两个人对坐着,半晌不说话,就安静地喝酒,却也不觉得尴尬。

巷子尽头有家旧书店,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大爷。店里堆满了泛黄的旧书,走进店门都能闻到纸墨特有的味道。偶尔会有几个男人在这儿驻足,翻翻武侠小说,或者找本县志看看。书店里静悄悄的,只有翻书的沙沙声。

这条巷子不太起眼,外地人路过可能都不会多看一眼。可对扶余的男人来说,这里像是第二个家。它不华丽,不时尚,却让人感到踏实。青石板路走过一代又一代人,巷子里的铺子换了些招牌,但那种熟悉的感觉始终没变。

夜幕深了,巷子渐渐安静下来。最后几个客人从酒馆里走出来,互相道别,各自消失在巷子的不同出口。老陈开始收摊,把修鞋工具一件件收进木箱;老李在擦最后一张桌子,准备打烊。明天,这条扶余男子常逛的小巷又会迎来新的一天,继续承载着男人们平凡而真实的生活。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