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区域也称作炮楼区

发布时间:2025-11-03 04:23:26 来源:原创内容

名字打哪儿来

头一回听见“炮楼”这个叫法,我正跟几个同学在学校后街吃麻辣烫。老板扯着嗓子朝后厨喊:“送五份米线到炮楼那边!”我们几个新生面面相觑,谁都没听说过这地方。后来才弄明白,敢情说的就是紧挨着大学城西边的几栋老居民楼。

要说这些楼的年纪,怕是比不少老师的工龄都大。外墙的水泥灰掉得斑斑驳驳,阳台栏杆锈得发红,密密麻麻的防盗窗挤在一起。站在远处望过去,真跟抗战片里的炮楼有几分神似。这绰号就这么传开了,叫的人多了,连快递小哥都直接在地址栏写“炮楼区”。有个在这儿住了十年的学长告诉我,刚开始大家还觉得这名字难听,时间久了反而听出点儿亲切感——毕竟在偌大的大学城周边,能有个让人过耳不忘的地标,也挺有意思的。

现在你去那一带,说“西区老家属院”可能没人理你,但要说“炮楼”,连卖煎饼的大妈都能给你指对路。这大概就是民间命名的生命力吧,比官方的牌子好使多了。

昼与夜两副面孔

白天的炮楼区安静得让人意外。老人们提着菜篮子慢悠悠地往回走,几个遛狗的住户在楼下闲聊。可太阳一落山,这儿就像换了片天地。沿街的店铺全亮起灯,烧烤摊的烟火气飘得老远,奶茶店门口永远排着队。学生们结束一天的课业,叁叁两两地聚到这里,整片区域瞬间年轻了二十岁。

最热闹的还数那些藏在居民楼里的小店。有的把一楼阳台改成了吧台,有的在楼道转角摆了叁四张桌子。这些地方不大,价格却实在,成了不少学生社团聚会的首选。上周我去过一家叫“炮楼咖啡”的地方,老板是把两户打通了改成的店面,墙上贴满了便利贴,都是学生留下的。坐那儿喝杯东西,能听见隔壁桌在讨论小组作业,还能闻见楼下炒饭的香味,那种感觉,挺奇妙的。

在这儿住久了的老住户也习惯了这种节奏。二楼的一位大爷跟我说,他每天晚饭后都坐在楼下看年轻人来来往往,“比看电视有意思”。这话听着夸张,但你能感受到,这片老社区因为年轻学生的到来,确实添了不少活力。

市井生活的温度

炮楼区最打动人的,其实是那种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早晨七点,修鞋的老师傅准时出现在巷口,他的工具箱里装着叁十年的手艺。菜摊的老板娘能叫出每个熟客的名字,还会顺手塞给你两根葱。这些细碎的日常,在整洁崭新的大学校园里反而少见。

我认识个美术系的同学,他最爱来这儿写生。他说炮楼区的美不在表面,而在那些层层迭迭的生活痕迹——晾在窗外的衣服,阳台上枯萎又新生的盆栽,墙上撕了又贴的小广告。每道痕迹背后都是真实的日子。他的速写本里画满了这里的角落,有次还办了场“炮楼百态”的画展,去看的同学挤满了展厅。

说来也怪,明明离校园就隔条马路,踏进炮楼区却像进了另一个世界。这里没有教室的规整,没有图书馆的肃静,有的是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是老电视的杂音,是邻里间扯着嗓门的家常。这种杂乱无章,反而成了学生们暂时逃离课业压力的避风港。

如今走在炮楼区窄窄的巷子里,还能看见学生们和居民自然地相处。有帮忙提重物上楼的,有教老人用智能手机的,也有只是坐在石凳上聊天的。这种相处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日复一日见面后的熟悉。或许在未来的某天,当现在的学生也成了校友,他们最怀念的除了教室和操场,还有这个被叫做炮楼的地方——这个既不算校园也不算社会,却承载了他们青春中某种复杂情绪的空间。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