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寻找卖学生的小妙招,河源学生售卖小技巧分享
最近在河源街头溜达,总能看到不少学生在摆小摊。有卖手工饰品的,卖旧书的,还有帮人跑腿代购的。我挺好奇他们是怎么找到这些门路的,就跟几个学生聊了聊,没想到还真问出些有意思的门道。
先说个初二女生的例子吧。她每周五放学都在老城步行街拐角摆个折迭桌,卖自己编的手链。材料都是从网上批发的天然碎石和彩绳,成本才两叁块钱一条,能卖到十五块。问她怎么想到这个主意,她笑嘻嘻晃着手机说:“抖音同城刷到好多手工教程,看着简单就试了试。第一批做了二十条,挂闲鱼上标‘河源学生手作’,叁天就卖光了。”
线上那些容易上手的小技巧
现在学生脑子活,不光会摆摊。有个职校男生专门在蚕蚕群收二手篮球鞋,翻新后再转手。他跟我算账:“河源中学联赛多,淘汰的球鞋不少。我花五十收来,清洁打磨后挂上‘学生自用’的标签,转手能卖一百二。”他特意打开手机给我看相册,每双鞋都拍了不同角度的照片,背景是课桌和操场,看着特别真实。
还有个更绝的——几个高二学生搞起了“代体验”服务。新开的奶茶店、游乐场,他们先去踩点,然后把详细攻略卖给想去的顾客。有次某乐园夜场票要提前预约,他们凌晨五点就去排队,把预约过程拍成视频,配上注意事项,一份卖二十块钱,当天就卖出叁十多份。
不过这些河源寻找卖学生的小妙招里,最让我惊讶的是个沉默的男生。他在学校贴吧发帖说能代养多肉植物,每周拍叁次生长照片。原来他家里有个小阳台种满多肉,父母本来反对他搞这些,后来发现每月能赚够自己的零花钱,也就不说什么了。
其实聊下来发现,这些河源学生售卖小技巧分享背后都有共性:他们特别会利用本地资源。比如步行街晚上人流量大,手工摊位光顾的人就多;学校周边二手物品需求旺,转卖东西更容易成交。有个卖文创贴纸的女生说,她专门设计了带有河源方言的款式,“靓仔”“唔该”这类贴纸特别受年轻人欢迎。
当然也要提醒想尝试的同学,不管做什么小生意,记得和父母老师沟通好。那个代养多肉的男生说,他现在每天只花半小时照料植物,成绩反而进步了——因为要腾出时间做生意,写作业更专注了。
可能有人觉得这些赚不了多少钱,但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那个过程。就像那个卖手链的女生说的:“第一次收到陌生人转账时,手都在抖。不是激动赚了十五块,是发现自己真的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