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车站旁的小巷景致
本溪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是我每次回老家都会经过的地方。说也奇怪,明明就在人来人往的车站正对面,可一拐进巷口,就像突然按下了静音键,外面的喧嚣立刻被隔在了身后。
巷子不宽,两边是些老旧的居民楼,墙面上爬满了青藤,夏天绿油油的,到了秋天就染上一片暖黄。巷口修自行车的老张,在这摆了二十多年摊,我小时候他就长现在这样,皱纹没多没少,笑起来眼角堆起的褶子都像是刻好了模子。他的摊子永远散发着轮胎橡胶和机油混合的气味,那味道不知怎的,竟让人觉得踏实。
往里走几步,有家开了十几年的麻辣拌小店,红色招牌褪成了粉白色。老板娘认得熟客,见我拖着行李箱,不用问就会多加一勺花生碎。店里只有四张桌子,墙壁被油烟熏得泛黄,上面还贴着十年前流行的明星海报。但那份辣中带甜的味道,这么多年都没变过,好像能把流逝的时间都凝固在舌尖上。
车站旁的小巷景致里藏着生活本来的样子
午后两叁点,巷子最是安静。阳光斜斜地照进来,把晾在窗外的衣服投下斑驳的影子。偶尔有猫蜷在墙头打盹,尾巴尖轻轻摆动。这时候,能听见二楼传来隐约的电视声,不知是谁家在放戏曲频道,咿咿呀呀的唱腔在巷子里慢悠悠地飘荡。
说实话,比起车站里那些行色匆匆的旅客,我更喜欢看巷子里的人。他们不赶时间,买菜的阿姨会站在巷子中间聊上半天,内容无非是今天的菜价和家里孩子的功课。这种慢悠悠的节奏,跟几十米外火车站的匆忙形成了奇妙的对比。
傍晚时分,巷子才开始真正热闹起来。下班的人推着自行车往里走,车铃叮叮当当响成一片。各家厨房飘出饭菜香,炒菜的声音噼里啪啦,间杂着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喊声。这时候的本溪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突然就从白日的静谧中苏醒过来,变成了另一番景象。
记得去年冬天回来,正赶上大雪。巷子里的雪还没来得及扫,踩上去咯吱作响。老张的修车摊早早收了,倒是有几个孩子在打雪仗,笑声清脆得能把积雪都震落。那画面让我恍惚回到了童年,好像这巷子不仅留住了时间,还留住了人心里最柔软的那部分。
车站旁的小巷景致说不上多美,没有精心修剪的花草,也没有刻意装饰的灯箱。但它真实,真实得就像生活本身——不那么完美,却处处透着人情味。那些斑驳的墙面、褪色的招牌、闲聊的邻居,共同织成了一张细密的网,网住了流逝的岁月,也网住了每个过客心里那点说不清的眷恋。
下次从火车站出来,我大概还会绕到这条巷子里走一走。不为别的,就想闻闻那熟悉的麻辣拌味道,听听老张那句永远不变的“回来啦”。这些细碎的瞬间,拼凑起来,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