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石狮查找附近辩辩好友来访
最近跟我表弟聊天,他刚搬到石狮工作,说周末想认识些新朋友。我随口说了句:“你可以试试石狮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啊。”他一脸茫然:“这年头还有人用蚕蚕?”这话倒让我愣住了,确实,现在大家都刷着短视频,用着新潮的社交软件,那个熟悉的“滴滴”提示音好像很久没听到了。
想起十年前在石狮打工的日子,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现在这么普及。厂里下班后,工友们最常做的事就是掏出手机登录蚕蚕,点击“查找附近的人”。青阳街道的出租屋、鸳鸯池公园的长椅、黄金大道的网吧——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人在用这个功能。我第一次通过石狮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认识了一位老乡,他骑着电动车来我宿舍聊到半夜,后来我们还合伙摆过夜市摊。那种“线上打招呼,线下喝茶去”的模式,简单直接,却特别真实。
那些年我们加过的陌生好友
现在想想挺有意思的,那时候通过石狮查找附近辩辩好友来访认识的人,很多都成了现实中的朋友。不像现在某些社交软件,聊了半天可能连对方是男是女都搞不清楚。蚕蚕上能看到等级、空间、签名,甚至还能从装扮风格猜出对方性格。我认识个服装厂的老师傅,他蚕蚕空间里全是自己设计的衣服照片,我就是通过附近的人找到他,跟他学了不少面料知识。
不过这种方式也确实需要谨慎。记得有次深夜有个陌生账号申请加好友,说是住在隔壁小区想交个朋友。聊了几句觉得不太对劲,对方总在打听我具体住哪栋楼。后来我直接拒绝了见面,毕竟安全最重要。这也算是那个年代的交友“必修课”吧——要学会分辨哪些人值得见面,哪些人应该保持距离。
现在表弟说他用新款社交软件,系统自动匹配、算法推荐,反而少了当初那种主动发现的感觉。就像钓鱼,现在是被喂到嘴边,以前是自己下网捕捞。虽然效率低点,但每认识一个人都像开盲盒,充满意外惊喜。上周他试着重新下载蚕蚕,在宿舍区用老方法搜索,居然真认识了个同栋楼的老乡,两人还约好周末一起去吃福鼎肉片。
或许古老的方法未必过时?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偶尔回归这种“原始”的交友方式,反而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温暖。下次如果你也在石狮,不妨试试这个老方法——说不定推开窗,那个刚在蚕蚕上打招呼的邻居,正从对面阳台向你招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