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那里有站小巷的,曲阜街巷位置介绍

发布时间:2025-11-03 09:10:17 来源:原创内容

来曲阜旅游的朋友,多半是冲着叁孔去的。看完孔庙孔府,沿着鼓楼大街往东走,你就慢慢远离了主街的热闹。这时候随便拐进一条岔路,味道就变了——青砖灰瓦的平房挨挨挤挤,老槐树的荫凉罩着半边巷子,偶尔有自行车铃铛“叮铃”一响,那种曲阜特有的安静就漫上来了。

我头一回在曲阜找那条“站小巷”,还闹了个笑话。逮着位摇蒲扇的大爷问路,大爷眯眼一笑:“你说站前街那条小胡同吧?咱这儿都这么叫。”他抬手往南一指,“顺这路走到头,瞧见个红邮筒,往右一拐就是。”这指路方式特别曲阜,不用门牌号,全凭 landmarks。

巷子里的寻常光景

站小巷其实不长,窄的地方两人并肩走都得侧个身。午后阳光斜斜地切过屋檐,在石板路上画出明暗交错的格子。有户人家门虚掩着,飘出淡淡的煤炉味儿,夹杂着葱花香——准是这家奶奶在烙饼。墙根儿底下,几个老街坊坐着马扎下象棋,旁边搪瓷缸里的茶都泡浓了。

往深处走,能看见墙缝里钻出的青苔,一片一片的,雨水冲刷出的纹路像地图似的。这种感觉很奇妙——明明离繁华的鼓楼大街就隔了两个路口,时间的流速却仿佛突然慢了半拍。站在曲阜站小巷中间往前看,巷子弯曲着延伸出去,尽头有棵歪脖子枣树,枝叶探出墙头,挂着青红相间的果子。

住在这条巷子最里面的李大姐跟我说,她嫁过来叁十多年,巷子模样基本没变。“早年间拉蜂窝煤的叁轮车天天从这儿过,”她指着地上被车轮磨出的浅沟,“现在年轻人搬出去住楼房了,可我们这些老住户,还是觉得这儿最自在。”她家门口摆着几盆茉莉,正是开花的时候,香气能飘出老远。

地名里的老记忆

为什么叫“站小巷”呢?我打听了好几个人。原来这巷子离老汽车站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附近有不少给长途司机提供歇脚的地方。虽然后来车站搬走了,名字却留了下来。曲阜很多街巷的名字都这样,听着朴实,背后却藏着一段城市记忆。

就像这曲阜站小巷的位置,它不在旅游地图的显眼处,却是老城肌理的一部分。你站在巷口,能看见远处大成殿的飞檐翘角,也能闻到隔壁院子飘来的饭菜香——圣城的光环在这儿落地了,变得具体而微,成了寻常人家窗台上晾的萝卜干,成了傍晚时分谁家妈妈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吆喝声。

偶尔有游客误打误撞走进来,拿着相机四处拍。住在这儿的张老师说,他挺喜欢看这些好奇的面孔。“他们拍完了,我就告诉他们,往前走走,有个做石敢当石刻的老作坊,手艺传了叁代了。”这些藏在曲阜站小巷深处的小手艺、老传统,比很多景点都更有味道。

天色将晚时,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不是那种刺眼的路灯,而是从各家窗户透出来的、暖暖的灯光。有户人家在院子里吃饭,小方桌摆在当院,简单的两个菜,一家人边吃边聊。我在曲阜站小巷慢慢走着,忽然明白了为什么这些寻常巷陌如此动人——它们让这座文化名城变得可亲可感,让你觉得,孔子故里不只有庄严的庙堂,也有这样带着烟火气的、活生生的角落。

下次你若来曲阜,看完叁孔,不妨也来这些老巷子里转转。不用刻意找什么景点,就在这青石板路上走走,看看墙头的猫,闻闻各家各户的饭菜香,和坐在门口的老人聊两句。你会发现,曲阜最真实的模样,往往藏在这些不起眼的小巷深处。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