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化火车站附近站街,车站周边街巷景况
清晨的敦化火车站总是带着点儿匆忙劲儿,出站口拉着行李箱的旅客哗啦啦往外涌。我站在广场东侧那棵老槐树下,看着早点摊蒸腾起白茫茫的热气,忽然想起第一次来这儿接人的光景——那会儿站前路还是水泥地面,如今早已铺上了柏油。
顺着公交站牌往西走,拐进站前街的巷子,景象就渐渐不同了。沿街五金店刚拉起卷帘门,老板提着铝壶给门前的月季浇水。再往前是家开了二十年的粮油铺,装黄豆的麻袋敞着口,空气里浮着淡淡的豆腥味。这些铺面守着火车站的热闹,又自成一方天地。
巷弄里的烟火日常
要说敦化火车站附近站街最生动的部分,还得往巷子深处探探。修鞋匠老周的工作室——其实就是个蓝色遮阳棚,正对着宾馆的后墙。我在他那儿钉过两次鞋跟,期间总有拉着手推车的商贩经过,车轮在青石板上咯噔咯噔响。“这儿虽不比正街敞亮,”老周边敲鞋钉边说,“可买针头线脑、修拉链配钥匙,街坊都认这块地界。”
确实,车站周边街巷景况最妙的就是这般接地气。蔬菜摊的菠菜还沾着晨露,豆腐坊的老板娘用带着东北腔的普通话招呼熟客。放学时分,穿校服的孩子们举着烤肠从麻辣烫店钻出来,校服袖口蹭上了墙角的朱漆。这些细碎的日常,比车站大厅的电子屏更鲜活地标记着时间。
傍晚路灯次第亮起时,火车站附近站街又换了副面孔。快餐店的灯光把行道树的影子投在墙上,外卖骑手在巷口灵巧地调转车头。偶尔能听见远处火车鸣笛,那声音穿过楼宇间的缝隙,变得朦朦胧胧的,像隔着一层毛玻璃。
我在煎饼摊前遇到等末班车的陈师傅,他在火车站开了十几年出租。“早些年这儿可没这么多奶茶店,”他咬着烟嘴笑,“现在连桥洞底下都装了景观灯。”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天桥的钢架结构确实映着暖黄色的光带,把车站周边街巷景况点缀得明亮了几分。
夜色渐浓时,便利店的白光还清醒地亮着。值夜班的店员正给关东煮添汤,热气在玻璃上凝成水珠。有刚下火车的旅客进来买泡面,临出门看了眼手机导航——他大概不会注意到,这条敦化火车站附近的寻常巷弄,装着多少人的清晨与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