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200米范围内找到附近的人进行约会,近距离寻友相约相聚
这两天刷手机,总看到同城推送的聚会活动,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在咱们岑溪这小城里,要是真想找个人喝杯奶茶聊聊天,其实走不出两百米就能碰上熟人吧?
昨天下午路过文体中心,正好遇见老街坊李阿姨在跳广场舞。她擦着汗招呼我:“阿妹,周末社区组织包粽子,你来帮把手呗?隔壁栋新搬来的小伙子也会来呢。”我笑着应下,心里却嘀咕:这可不就是岑溪200米范围内找到附近的人进行约会的现成例子?
转角遇见的温度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现在大家总抱着手机翻同城交友,其实抬头看看,邮局门口帮奶奶填快递单的年轻人,菜市场教挑山笋的大学生,哪个不能成为聊得来的伙伴?上周我在云吞店等餐,旁边桌的姑娘主动递来辣椒酱,就这么认识了同样爱吃辣的晓琳。后来发现她公司就在我们单位对面楼,现在经常约着吃午饭。
这种近距离寻友的感觉特别踏实。不用精心打扮,不用赶远路,就像在自家客厅招呼邻居那样自然。昨天晓琳还发消息说发现巷口新开了糖水铺,约我下班溜达过去尝尝。从办公室到那家店,数了数才一百八十步。
记得小时候,整个家属院的孩子都会聚在凤凰树下跳格子。现在虽然住进了楼房,但晾衣服时阳台对面的招呼,电梯里帮忙按楼层的手指,都藏着相遇的可能。关键是要把目光从屏幕移开,对偶然的对视多笑一笑。
上个月社区搞垃圾分类宣传,我和物业小张分到同组。举着宣传牌挨家敲门时,发现他和我一样喜欢养多肉。后来他经常发消息问我哪种土透气,上周居然搬来盆爆盆的姬秋丽放我门口。这种慢慢熟起来的过程,比刻意安排的见面自在多了。
两百米内的小天地
或许有人觉得小城市圈子太小,可我反而觉得这份局限让人安心。城南城北的口音差别,沿江路新换的护栏,这些共同记忆织成了看不见的网。在米粉店听见有人用岑溪话讨论豆豉的咸淡,顺势接句话,可能就多了个能约早茶的朋友。
现在周末我常去滨江文化广场散步。打太极的大爷会教你调整呼吸,写生的大学生愿意分享画具,带孩子玩沙的妈妈们互相照看。上回看见个姑娘独自放风筝,线缠在桂花树上,我帮她解围时,发现她手机屏保是我去年拍的石庙山云海。就凭着这张照片,我们站在树下聊了半个钟头。
这种相约相聚从来不需要郑重其事。可能只是快递驿站排队时的叁言两语,水果店碰上荔枝打折时多句提醒。就像今早买豆浆,老板娘顺手在我袋子里塞了支新摘的玉兰花,说看我常来。淡香飘了一路,忽然觉得这座小城的每寸空气都柔软起来。
黄昏时站在阳台望去,对面楼灯火渐次亮起。我知道那盏鹅黄色灯光是教钢琴的陈老师家,楼下摩托车熄火的声音肯定是加班回来的小夫妻。这些碎片拼成了生活的质地,也让每次偶然的相遇都带着熟悉的底色。
手机震动起来,晓琳发来糖水铺的定位——果然就在转角的解放路。我回了个“马上到”,锁上门下楼。晚风裹着紫荆花的味道拂过脸颊,这个距离,慢慢走过去只要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