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学生品茶喝茶上课,学子课堂体验茶文化时光
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冒着热气的茶杯上。讲台上,老师正在讲解茶的发酵过程,底下同学们人手一个品茗杯,教室里飘着淡淡的龙井豆香。这是宝鸡某中学周叁下午的常态——茶艺课被正式排进了课程表。
刚开始听说要上茶艺课,不少同学心里直打鼓:这玩意儿不是老头老太太的爱好吗?16岁的李伟还记得第一次课的情形,老师带来一套紫砂茶具,像变魔术似的完成温杯、投茶、冲泡一系列动作。当那杯金黄透亮的茶汤递到手里时,他愣住了:“原来茶可以这么香!”
从手机控到茶艺爱好者
高二的张晓晓以前是个标准的“手机控”,现在却能安静地泡上一小时茶。“你知道吗?等待水温降到85度的过程特别锻炼耐心。”她边说边展示刚学会的“凤凰叁点头”,“刚开始总觉得这种慢节奏太煎熬,现在反而很享受这种专注的感觉。”
教室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几个同学围坐在一起,比较各自泡的茶汤颜色,讨论为什么这泡茶有花香,那泡茶有蜜香。有时为了争论用盖碗还是紫砂壶泡铁观音更好,能聊上大半天。用他们的话说,“以前课间都在聊游戏段位,现在改聊茶叶品质了”。
最让老师们意外的是,这门课带来的变化远不止泡茶技术。语文老师发现,在讲解古诗词时,提到“寒夜客来茶当酒”,同学们会心一笑——他们都体验过围炉煮茶的意境。历史课上讲到茶马古道,不用老师多解释,孩子们自己就能说出茶叶在古代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茶香里的成长
有个细节特别打动班主任王老师。班上最坐不住的男生刘昊,为了学会“关公巡城”的斟茶手法,连续叁周每天放学后留下来练习。当他终于能稳稳地将茶汤均匀分进每个杯子时,那种成就感比考了满分还强烈。“茶道让他学会了坚持,”王老师说,“这是试卷给不了的成长。”
家长们的态度也从疑惑变成了支持。李妈妈发现,儿子不仅在家主动给客人泡茶,还会用零花钱买不同产地的茶叶回来研究。“以前总觉得他毛毛躁躁的,现在看他专注地称茶、注水,像变了个人。”
当然,这门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总有同学抱怨:“为什么非要按规矩来?随便泡着喝不行吗?”直到有次对比体验,大家才明白——同样的茶叶,按正确方式冲泡香气层次分明,随便一泡就只剩苦涩。这大概就是茶道要传达的生活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都认真,结果会完全不同。
窗外梧桐叶黄了又绿,教室里的茶香却始终萦绕。这些年轻的手腕在提起茶壶时越来越稳,就像他们正在经历的青春,在茶香的浸润中慢慢沉淀。或许很多年后,当他们散落在天南海北,某个午后端起茶杯时,仍会想起在宝鸡的教室里,那缕伴着琅琅书声的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