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区域俗称碉堡区

发布时间:2025-11-03 22:00:57 来源:原创内容

提起临清大学城,学生们私下里有个特别的称呼——炮楼。第一次听人这么说,我还纳闷呢,这地方怎么跟军事防御扯上关系了?直到搬进这片区住了半年,才算摸清了这个绰号背后的门道。

要说起来,这个称呼其实挺形象的。你站在宿舍阳台往外看,那些密密麻麻的筒子楼像火柴盒似的挨在一块,每栋楼都长得差不多,窗户排列得整整齐齐。特别是傍晚时分,家家户户亮起灯,远远望去真有点哨所的意思。不过学生们管这儿叫炮楼,倒不是说建筑有多特别,主要还是跟生活节奏有关。

为何偏偏是"炮楼"

记得有次在西门烧烤摊吃夜宵,听见隔壁桌几个男生聊天。其中一个说"明天早八的课,今晚得早点回炮楼",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学生们早把这个称呼挂在嘴边了。后来问过几个同学,他们说这么叫 partly 是因为这些楼外观相似容易迷路,partly 是因为大家整天在教室、食堂和宿舍之间三点一线,像是驻守在固定据点。

说到碉堡区这个称呼,其实是跟着炮楼来的。以大学城为圆心,周边两公里内那些小吃街、打印店、小超市组成的商圈,被同学们戏称为碉堡区。这里白天还算安静,一到放学时间立马热闹起来。卖煎饼果子的大妈、水果摊的喇叭声、快递驿站前排的长队,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我最喜欢傍晚时分的碉堡区。褪去白天的燥热,晚风里飘着烤冷面的酱香,刚下课的学生叁叁两两走在路上。眼镜店老板坐在柜台后看电视剧,奶茶店的小妹熟练地摇晃着雪克杯。这种烟火气,与教学楼里的书香形成奇妙的反差。

住在炮楼的日子让我发现,这个看似随意的绰号其实藏着学生的幽默感。他们把单调的宿舍生活比喻成驻守阵地,把日常采买的商圈称作碉堡区,既形象又带着几分自嘲。有时候在楼道里听见有人喊"回炮楼了",总会忍不住会心一笑。

其实想想,每个大学城都有自己的江湖黑话。这些绰号就像地下暗号,只有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才能心领神会。或许再过些年,当现在的学生各奔东西,偶尔听到"炮楼"这两个字,还是会想起那些在筒子楼里挑灯夜读,在碉堡区排队买早餐的清晨。

如今每次路过大学城,看见新一批学生拖着行李箱走进那些被称为炮楼的宿舍,总会想起自己刚来时闹的笑话。那时我在碉堡区转了半小时才找到正确的楼栋,现在闭着眼睛都能摸回住处。这些带着调侃的称呼,早已成为记忆里的坐标,标记着那段特别的日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