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新茶论坛,淮安茶文化交流园地
这几天路过老运河边,总能看见茶馆门口摆着新到的春茶。青瓷罐上贴着红纸,墨笔写着"明前碧螺春",引得不少老街坊驻足。这让我想起上周在淮安新茶论坛认识的几位茶友,我们约好这周末要带着各自收藏的茶具去交流呢。
说起这个淮安新茶论坛,其实挺有意思的。去年这时候还只是个二十多人的小群,大家偶尔分享茶叶购买渠道。现在居然发展到有固定线下场地了,就在漕运码头附近的茶文化交流园地。白墙黛瓦的院子里摆着十来张茶桌,每周都有不同主题的茶会。
茶香里的烟火气
记得第一次去茶文化交流园地是个雨天的午后。刚进门就闻到满屋茶香,几位老先生正在窗前切磋茶艺。他们用的是一把养了十年的紫砂壶,冲泡时壶嘴飘出的水汽都带着蜜兰香。穿棉麻裙的茶艺师小陈见我好奇,顺手递来一盏:"这是今年头采的黄金芽,你尝尝看。"
其实在淮安新茶论坛里,像这样温暖的瞬间还有很多。上个月有位刚入门的年轻妈妈,想在孩子周岁宴上准备特色茶饮。论坛里的老茶友们连夜整理了十几种方案,最后选定用桂花九曲红梅调制的奶茶。那天在茶文化交流园地试茶时,满屋飘着桂花香,那位妈妈笑着说比买的配方还好。
现在每次去漕运码头那边的茶文化交流园地,总能遇见新鲜事。有时候是茶农带着刚烘好的茶叶来找茶友品鉴,有时候是年轻人用现代仪器检测茶多酚含量。有次更热闹,两位老茶客为了争论哪种水温泡龙井最合适,当场拿出叁套茶具做对比实验。最后还是茶艺师笑着调解:"要不咱们按月令来?春夏季用85度,秋冬季加到90度?"
最近淮安新茶论坛正在筹备清明茶会,打算把现场设在古黄河边的柳树林里。几位常去茶文化交流园地的老师傅主动负责茶席设计,说要让茶香伴着春风飘过水面。听说还要复原宋代点茶技法,用竹筅击拂茶汤,这倒让我格外期待。
前两天遇见论坛里的林老先生,他正在整理淮安本地茶俗的手稿。七十多岁的老人说起童年跟着祖父去茶山的情形,眼睛还闪着光:"那时候茶农会把头春茶存在锡罐里,等到谷雨前后才开封。现在条件好了,反而更该把老传统留在茶文化交流园地这样的地方。"
茶壶里的水又滚了。看着舒展的茶叶在杯中起伏,忽然觉得这个淮安新茶论坛就像刚泡开的茶汤,看似清淡却藏着层次丰富的韵味。或许下回去茶文化交流园地时,该把我外婆教的熏茶法子也带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