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类似区域俗称筒子楼

发布时间:2025-11-06 08:26:59 来源:原创内容

一个称呼的由来

我第一次听到“炮楼”这个说法,是从一个学长那里。他指着伊宁大学城外那片密密麻麻的自建楼房,轻描淡写地说:“走,回炮楼去。”我当时就愣住了,心里直犯嘀咕: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有炮楼?后来待久了才明白,这几乎是每个在这里生活过的学生都心照不宣的一个“暗号”。

你说它像炮楼吧,仔细看看还真有几分神似。这些楼房大多是个体户为了租给学生而建的,楼层不高,但挨得极近,一栋挤着一栋,窗户密密麻麻。为了最大化利用空间,楼体往往修得又高又窄,像一根根方形的烟囱直挺挺地插在地上。从远处看,它们失去了普通居民楼那种柔和的生活气息,反而带着点戒备森严的堡垒感,可不就像战争年代那些孤零零的炮楼嘛。

这个称呼里,有学生们一点自嘲的幽默,也带着点对居住环境的无奈。这里的条件,说不上多好。隔音效果嘛,基本靠忍,隔壁哥们儿晚上打游戏激动的叫喊声,听得一清二楚。网络信号也时好时坏,像得了哮喘。但你说大家为什么还往这儿挤?图个便宜,图个自由,也图个离学校近,上课铃响前五分钟冲刺都来得及。

不只是伊宁的风景

后来我因为实习去了外地,在另一个城市的大学旁边,我居然又听到了一个熟悉的词——“筒子楼”。当地的同学带着我穿过几条小巷,指着一排排老旧的楼房告诉我,那就是他们的“根据地”。我抬头一看,心里咯噔一下,这感觉,太熟悉了。

“筒子楼”的结构通常更老一些,长长的走廊串起一个个单间,厨房和卫生间往往是公用的。它没有“炮楼”那么强的防御性视觉感受,但那种因密集而产生的压迫感,以及内部空间的局促感,却是相通的。走廊里晾着各式各样的衣服,空气中混杂着油烟和洗衣粉的味道,门挨着门,生活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展现在邻居面前。

我站在那儿,忽然就明白了。无论是伊宁的“炮楼”,还是这里的“筒子楼”,它们本质上都是同一种存在。它们是无数年轻人离开家乡、踏入大学校园后的第一个“社会落脚点”。这些建筑或许不美观,不舒适,但它们用一种极低的成本,为我们这些囊中羞涩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遮风避雨的独立空间。

你可以在这里和室友熬夜聊人生理想,也可以一个人安静地看部电影。你学会了和有点小毛病的热水器打交道,也掌握了如何在狭窄的空间里收纳所有家当。这些被称为“炮楼”或“筒子楼”的地方,像是一个个微缩的社会实验室,我们在这里第一次真正学习如何与自己、与他人、与生活本身相处。

走在“筒子楼”的走廊里,我仿佛看到了伊宁“炮楼”里的那些日子。楼下小餐馆的炒饭香味,网吧里噼里啪啦的键盘声,深夜复习时陪伴的台灯……这些记忆的碎片,并不因地域的改变而有所不同。它们共同构成了青春里一段有些粗糙,却无比真实的底色。

现在,偶尔再路过伊宁大学城,看到那些“炮楼”,心里会有种复杂的感情。你不会去赞美它,但也没法彻底地讨厌它。它就像一位不苟言笑、要求严苛的老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用它自己的方式提供了庇护。而“筒子楼”这个词,也让我知道,这样的青春驿站,遍布在许许多多城市的角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梦想和日常。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段无声的故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