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学生通话50元叁小时
深夜刷手机时,看到一则消息:玉树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手指停住了,心里咯噔一下。这孩子是攒了多久的早饭钱,才凑够这50块?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我想起去年在青海支教的同学说过的事。那边有些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放牧或打工,学校宿舍只有一部公用电话。每到周叁晚上,电话机前总会排起长队。
藏在硬币里的思念
那个叫卓玛的女孩,是我同学的学生。她把每周省下的五毛、一块硬币都存在铁盒里,攒够五十元就去买电话卡。她说,和妈妈约好了,每个月第一个周日要通叁个小时电话。这叁个小时里,她要说完其他同学每天都能和父母说的所有话。
“妈妈,我数学考了九十分。”“爸爸的腰还疼吗?”“小羊羔长大了吗?”这些在我们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对她来说都是要攒一个月才能说出口的珍贵。有时信号不好,一句话要重复好几遍,可她从不着急,总是笑着,因为这是她最期待的叁个小时。
其实想想,这哪是普通通话?这是把叁十天的牵挂、叁十句早安晚安、叁十次校园里的小事,全都压缩进这叁小时里。学生通话50元叁小时,听起来像个特别的套餐,可这背后,藏着多少不得已。
我认识另一个男孩,叫扎西。他更让人心疼——那五十块钱,是他周末帮邻居照看牦牛挣的。高原的太阳把他的脸晒得黝黑,可他从不说累。因为电话那头,是在拉萨打工的妈妈。他说,听着妈妈的声音,就像喝了一大碗热酥油茶,整个人都暖了。
这样的故事在玉树不是个例。很多孩子都和卓玛、扎西一样,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和父母保持联系。五十块钱对他们来说不是小数目,可能是半个月的零花钱,可能是要干好几天的零工。可他们愿意,因为听到父母声音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是叁个小时?大概太短了说不完思念,太长了又舍不得挂断。这叁个小时,刚好够说完一个月积攒的心事,刚好够把远方的牵挂拉近到耳边。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随时都能视频通话,很难理解为什么要特意存钱打电话。可对玉树的这些初中生来说,这叁个小时的电话,就是他们和父母之间最珍贵的纽带。没有随时随地的联系,反而让每次通话都格外认真,每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
这些孩子的故事让我明白,有些东西是金钱衡量不了的。五十元叁小时,看似是个简单的数字,可这里面装着的,是一个孩子对父母全部的爱。下次再看到玉树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这样的消息,或许我们不该只是感叹,而是要多一分理解——理解那些藏在通话时长里的,说不出口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