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小巷子最多的地方是哪里,敦煌小巷最集中的区域在哪
沙洲古城的小巷密码
那天我在敦煌市区转悠,突然被路边一位摇着蒲扇的老大爷喊住:“找巷子啊?往南走,沙州市场那边拐进去。”他眯着眼睛笑,“敦煌的魂儿不在大街上,都在弯弯绕绕的巷子里头哩。”这句话像把钥匙,突然打开了我的好奇心。
要说敦煌小巷子最多的地方,本地人十有八九会指向沙州市场周边。这里以前叫沙洲古城,虽然城墙大多不在了,但街巷格局还留着当年的模样。我顺着老大爷指的路往前走,果然,刚过市场西门,眼前就出现蛛网般的巷子群。宽的能过叁轮车,窄的两人并肩都挤,青砖墙夹着石板路,晾衣绳在头顶晃悠,偶尔飘来羊肉粉汤的香味。
为什么偏偏是这片区域巷子最密?我和开客栈的李嫂聊过这事儿。她边浇花边说:“老敦煌人都住这儿呀,以前每户人家盖房都留条过道,几百年下来就成了迷宫。”她指着窗外纵横交错的小巷,“你看像不像树叶的脉络?敦煌小巷最集中的区域就是这么自然长出来的。”
转进白马塔村附近的巷子时,我差点迷路。这里的巷子更有意思,墙上偶尔能看见褪色的飞天彩绘,谁家院墙探出枣树枝桠。两个蹲在门口玩沙包的孩子告诉我,他们数过这片的巷子:“从甜水井到菩萨庙,拐弯的巷子有十九条!”孩子气的炫耀里藏着真相——敦煌现存最完整的巷落网络确实在这里。
在巷口修自行车的张师傅给我画过示意图。他拿粉笔在地上画:“敦煌城区像棋盘,沙州市场周边这些小巷就是棋盘上的格子线。”他特别强调敦煌小巷最集中的区域有个特点——几乎每条主巷都通向某处古迹或老字号,比如有些巷子尽头是明代的老戏台,有些通向以前驼队歇脚的驿栈遗址。
有天傍晚我撞见个有趣场景:巷子里的居民搬着小板凳坐在自家门口纳凉,相隔五六米闲聊,根本不用出门。这让我恍然大悟——敦煌小巷子最多的地方之所以形成,不仅因为历史积淀,更源于这种独特的居住智慧。窄巷把邻里距离压缩到一碗茶能端到对门的程度,难怪这片区域至今充满烟火气。
如今有些巷子改成了民宿街区,但走进去还是能遇见坐门槛上纳鞋底的老奶奶,或者蹲在井边洗菜的媳妇。我在钟楼巷遇到从兰州来写生的美院学生,她摊开画本给我看:“别处巷子都是直的,就敦煌的巷子会转弯,每个转角都可能撞见个小小佛龛,或者半扇唐代的石墩。”她的速写本上,密如蛛网的巷子确实像大地的掌纹。
所以要是现在有人问我开头那个问题,我会带他走到沙州市场东南角的观景台。从那里望下去,成片的青瓦屋顶被无数深浅不一的巷子切割成几何图案,傍晚时分几百条炊烟同时升起。那个瞬间你会明白,敦煌小巷最集中的区域不只是旅游手册上的坐标,更是活着的、会呼吸的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