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火车站后面的巷子怎么走,江油火车站后巷如何前往
那天我站在江油火车站出口,看着手机里朋友发来的消息:“到了直接来巷子里那家豆花店,我给你发定位。”结果定位显示就在车站后面,可绕了半天就是找不着北。一位拉着买菜小推车的大姐看我原地转圈,笑着指了指站前广场右侧:“你要去后巷是吧?从超市旁边那个坡坡下去就对咯。”
顺着大姐指的方向,我才发现广场右边真有个不太起眼的下坡路。两边是卖水果和早点的小摊,空气里混着油条和橘子皮的香味。坡道比想象中长,青石板被磨得发亮,偶尔有摩托车“突突”地爬上来,骑车人熟稔地避让着挑菜篮子的老人。走到底左转,眼前突然安静下来——这就是火车站后面的巷子了。
巷子里的烟火日常
和站前广场的喧闹完全不同,巷子宽不过五米,两侧老房子的阳台几乎要碰在一起。晾衣杆横跨巷道,衬衫水珠偶尔滴在过路人的肩上。五金店老板坐在门槛上修电饭煲,收音机里放着川剧唱段。继续往前二十来步,果然看见了朋友说的那家豆花店,木招牌被油烟熏得发黑,但“张记豆花”四个红漆字还清清楚楚。
朋友舀着豆花说:“这条巷子啊,本地人叫它‘站后街’,其实地图上标的是建设南巷。”他指了指豆花店对面的小岔路,“从那边穿过去能直接到太白公园,比绕大路近十分钟。”我这才注意到岔口挂着蓝底路牌,可字迹褪色得厉害,不仔细看根本认不出来。
巷子深处有家改了叁次招牌的理发店,老师傅边剪头发边和客人摆龙门阵。等待的顾客也不着急,端着搪瓷缸坐在藤椅上看街景。叁轮车夫把车停在巷口树荫下,用草帽盖着脸打盹。这些细节让我突然觉得,比起导航软件上冰冷的箭头,或许这些生活的痕迹才是真正的路标。
后来我发现,从巷尾绕到火车站进站口反而更便捷。沿着裁缝铺门口的斜坡上去,经过邮局绿色的大门,右转就能看见车站的钟楼。这段路虽然窄,但避免了提着行李挤广场的人流。某个下雨天,我跟着前面拖行李箱的年轻人走这条近路,他显然是个常客,在修鞋摊前熟练地侧身避让,脚步都没乱。
巷子西头连着菜市场,清晨总能看到拉着行李箱买早点的旅客。卖叶儿粑的大婶会多给赶火车的学生装几个塑料袋:“路上吃,免得饿肚子。”她那口带着江油方言的普通话,比任何导航提示都让人安心。有回我遇见问路的背包客,正要掏手机查地图,修自行车的大爷直接放下扳手:“跟我走嘛,正好要去口子上接孙子。”
现在每次从江油站下车,我都会特意穿过这条巷子。它不仅连接着车站的前后,更像一条过渡带——从行色匆匆的旅程回到不紧不慢的生活。最近巷口新开了家红糖馒头店,蒸汽混着甜香飘过青砖墙。或许下回有人问路时,我也可以像当初那位大姐一样,顺手指出那条藏着豆花香的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