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火车站小巷子,麻城火车站附近小街道
麻城火车站小巷子
出站口人潮涌动,拉客的司机师傅们热情地招着手。我拖着行李箱,没跟着人群往大路上去,反而是脚步一拐,钻进了车站右手边那条不起眼的麻城火车站小巷子。怎么说呢,有时候吧,这种地方反而藏着最真实的烟火气。
刚踏进去,感觉世界瞬间就安静了不少。外面的喧嚣像是被一道无形的墙给隔开了。脚下的石板路有些年头了,坑坑洼洼的,走起来得留点神。两旁的房子挨得很近,晾衣竿从这边窗户伸到对面阳台,挂着各式各样的衣裳,随风轻轻晃着。阳光被挤成窄窄的一条,斜斜地照在斑驳的墙面上,那些脱落的墙皮下,隐约还能看出些老标语的印记。
没走几步,一股熟悉的香味就飘了过来。是煤球炉子混着饭菜的味道。一位阿姨正坐在自家门口的小凳子上择菜,旁边的炉子上坐着锅,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她抬头看了我一眼,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又低下头忙活手里的活儿,仿佛我这样的闯入者,她早已司空见惯。这种被默认存在的状态,让人挺安心的。
再往里走,景象就更丰富了。巴掌大的小卖部门口摆着冰柜,玻璃上用红纸贴着“烟酒饮料”的字样;修理铺的老师傅戴着老花镜,正埋头捣鼓一个收音机;几个孩子追逐打闹着从身边跑过,留下一串清脆的笑声。这里的一切都慢悠悠的,和几步之外那个行色匆匆的火车站,简直是两个世界。我又仔细看了看这条麻城火车站小巷子,它不像那些被翻修过的古街,透着刻意的精致。它就是那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带着生活的磨损和温度。
在一家卖锅盔的小摊前我停住了脚步。摊主是个皮肤黝黑的大叔,手法熟练地揉面、填馅、贴炉。刚出炉的锅盔,烫手,金黄酥脆,咬一口,梅干菜的咸香立刻在嘴里漫开。“师傅,在这儿摆摊有些年头了吧?”我一边吹着气,一边搭话。他嘿嘿一笑,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把汗:“可不是嘛,看着这火车站翻新了好几回,就我这摊子没挪过窝。”他说,来来往往的,多是熟客,有的是赶火车前过来垫巴一口,有的是下火车了,专门绕进来找这个老味道。
他的话让我忽然想到,这条麻城火车站附近小街道,就像这座城市的一个秘密接待室。它不张扬,甚至有些破旧,却默默地接纳着每一个风尘仆仆的过客,也承载着本地人日复一日的寻常日子。那些对于出发的兴奋,归来的疲惫,或者仅仅是午后片刻的闲适,仿佛都沉淀在这石板路的缝隙里,留在了这些老店铺的门窗上。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巷子的另一头,光亮重新变得充足,大马路的车流声再次清晰起来。我回头望了望那条幽深的巷子,它安静地卧在那里,像一位沉默的长者。下次再来麻城,我想,我肯定还会绕进来看看。不只是为了那个酥脆的锅盔,更是想感受一下那种被时间浸透了的、不慌不忙的生活劲儿。那条小小的麻城火车站附近小街道,总让人觉得,无论外面的世界走得多快,这里总有一个角落,愿意为你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