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品茶上课微信,对于寿光品茶学习交流的微信号
最近朋友圈里总能看到“寿光品茶上课微信”这几个字,刚开始还挺纳闷,茶叶不就是泡着喝嘛,怎么还搞起教学来了?后来偶然加了群里一位茶友,才发现这事儿比想象中有意思多了。
记得第一次参加活动是在个周末的下午,组织者把地点定在城东一家茶室。推开木门,茶香混着桂花味儿就飘过来了。屋里坐着十来个人,有六十来岁的老师傅,也有刚工作没多久的年轻人。主理人小陈招呼我坐下,递来杯凤凰单丛:“先暖暖胃,今天咱们从乌龙茶的摇青工序开始聊。”他掏出手机给我们看茶园实拍视频,又对照着讲解微信群里发过的资料,原本抽象的制作工艺突然就生动起来了。
茶叶背后的人和事
真正让我着迷的倒不是茶知识。有次活动请来位种了四十年茶的老茶农,他拇指有道深疤,说是炒茶时烫的。老人捧着自家种的龙井说:“现在机器炒茶五分钟完事,我们那会儿得凭手感判断温度,这道疤啊,算是交了学费。”他打开微信相册翻出茶园照片,嫩芽上的露珠都拍得清清楚楚。那天我头回意识到,原来每片茶叶都带着温度。
群里最近在传授秋茶保存技巧。李姐发了段小视频,她家陶瓷罐里的铁观音保存得特别好:“记得用食品级铝箔袋密封,放阴凉处就行。去年这时候我还在微信上问别人呢,现在都能教新人了。”她发了个憨笑表情,几个茶友立马跟着晒出自家的存茶装备。这种互相支招的氛围,比单纯听课来得实在。
上个月微信群里组织盲品活动,五款寿光本地茶混着放。王大妈把第叁款认成了碧螺春,结果揭晓是本地改良品种。她也不尴尬,乐呵呵地说:“这下记住了,咱们寿光茶的回甘更绵长些。”后来她专门去茶农那儿买了半斤,说要把这个味道记牢。这种带着烟火气的学习,比正经课堂更让人愿意坚持。
昨天看到新人在群里问该买什么茶具,马上有七八个人给出建议。赵师傅推荐了性价比高的白瓷盖碗,还拍了使用视频;小琳分享了她淘到手作的茶盘店定位。看着这些热闹的对话,忽然觉得这个依托微信搭建的小天地,倒成了快节奏生活里的避风港。在这里既能学到寿光品茶上课微信群里分享的实用知识,又能在袅袅茶香中寻得片刻安宁,或许这就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