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私人工作室快餐,揭阳小众工坊简餐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上周末我在榕城区老巷子里发现了一家挺特别的私人工作室。门面特别低调,要不是朋友领着去,根本注意不到。店主是个戴黑框眼镜的年轻人,正低头专注地摆弄餐盘里的秋葵酿虾滑。
他这儿每天就接待十来位客人,得提前两天预约。我问他为什么不做大门店,他擦了擦手说:“开大店要应付的事太多,反而没法静下心琢磨食物本身了。”灶台上煨着的菌菇汤咕嘟咕嘟响,满屋子都是潮汕风味特有的鲜香。
藏在城市褶皱里的烟火气
这种揭阳私人工作室快餐最近好像悄悄多了起来。中山路有家做创意粿汁的,把传统桃形粿做成叁明治造型;梅云镇那边还有个姑娘在自家天台开了甜品工作室,专门研发老香黄蛋糕。说起来挺有意思,这些地方虽然叫“快餐”,但出餐反而比连锁店更慢些。
我常去的那家揭阳小众工坊简餐,老板娘坚持每份芥蓝都要现摘现炒。有次等餐时和她闲聊,她说刚开始家里人都反对,觉得这种小本生意不挣钱。“可是啊,看到客人把汤汁都拌饭吃光的时候,就觉得值了。”她边说边往砂锅里撒南姜末,动作轻快得像在给食物施魔法。
这种用餐体验很奇妙,你能看见厨师怎么处理食材,能闻到不同香料在哪个烹饪阶段加入,甚至偶尔能聊两句家常。有回我提了句喜欢稍硬些的米粒,后来每次去,老板都会特意把我那锅饭多焖叁分钟。
现在很多人追求个性化消费,这种模式正好满足了想吃得特别又懒得自己下厨的年轻人。不过缺点也很明显,位置难找,接待量有限,有时候想临时去吃根本排不上号。但或许正是这种不便利,反而让每顿饭都成了需要认真对待的仪式。
那天结账时,黑框眼镜店主送了我一小罐自制的菜脯粒。装在朴素玻璃罐里,封口处贴着手写标签。回家拌面时突然想到,这些揭阳私人工作室快餐最打动人心的,可能不只是食物味道,更是那种带着人情温度的专注劲儿。就像童年记忆里,邻居家飘来的饭香总是特别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