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即墨小巷情缘何处寻
这条巷子我来过很多次了。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墙角爬着些青苔,偶尔有自行车铃叮叮当当响过,带着一种慢悠悠的节奏。我站在巷口往里望,心里总在琢磨,即墨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呢?那些传说中藏在砖瓦缝隙里的温情,到底藏在哪个角落?
记得上次来,遇见一位坐在门槛上晒太阳的老奶奶,手里不紧不慢地择着青菜。我凑过去搭话,她抬头笑了笑,眼角的皱纹像绽开的菊花。“找人?”她问。我摇摇头,又点点头,说就是想看看这条巷子。她像是懂了什么,指着斜对面一扇虚掩的木门说:“那家啊,以前住着一对小夫妻。男的每天下班回来,车铃都要响叁声,长的,短的,长的。女的就在屋里应一声,那声音,甜得哟……”老人说着就笑起来,手里的菜叶轻轻晃着。
车铃叁声的约定
我试着想象那个画面——傍晚时分,巷子里飘着各家各户的饭菜香,突然传来“叮—叮叮—叮”的铃声,然后是一声清亮的应答。不需要说“我回来了”,也不用问“谁呀”,就这么简单几个音符,成了两个人之间心照不宣的暗号。这种默契,大概就是即墨小巷情缘何处寻的一个答案吧。它不在什么惊天动地的誓言里,就藏在每一天平淡的重复中。
往前走几步,看见两个小孩在玩跳房子,画在地上的格子已经有些模糊了。他们争执着该怎么跳,一个说要单脚,一个说可以换脚。争着争着,又自己和解了,继续嘻嘻哈哈地玩起来。这让我想起邻居说过,巷子尽头那户人家,两个孩子从小一起长大,后来真成了一家人。“青梅竹马这个词,在这条巷子里可不是书上的,”邻居当时这么形容,“是实实在在天天能看见的。”
雨突然下了起来,我躲到一户人家的屋檐下。雨水顺着瓦片滴滴答答落下来,在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对面窗户里亮着温暖的灯光,能隐约看见有人在厨房里忙碌。这种雨天,最适合两个人窝在家里,一个炒菜,一个递盘子,说些家长里短的闲话。即墨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也许就藏在这烟火的温暖里,在雨天共守的一盏灯下。
巷子不长,从这头走到那头,不过十来分钟。但要是慢慢走,留心看,能发现好多故事。晾在竹竿上的衣服随风轻轻摆动,一家阳台上的绿萝长得特别茂盛,另一家的窗台上放着几个空花盆,像是等待着什么新的生机。这些细节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串联起来,就成了生活的样子。
天色渐渐暗了,巷子里的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来。不是那种很亮的路灯,是每家每户窗口透出来的光,黄的,白的,交织在一起,把整条巷子照得朦朦胧胧。我想起那个对于车铃叁声的故事,现在应该不会再有了吧,大家都有手机,谁会用车铃当信号呢?可是,表达爱意的方式会变,那种想要被懂得、被等待的心情,大概是一样的。
离开巷子时,我又回头看了一眼。那些亮着灯的窗户后面,是谁和谁在共度这个夜晚?他们有什么样的故事?即墨小巷情缘何处寻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标准答案。它可能在清晨一起买菜的篮子里,在午后共同照料的花草间,在夜晚并肩看电视的沙发上——在那些最普通、最容易被忽略的日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