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二维码约茶飞虫,惠州扫码品茶微信
最近在惠州老街区闲逛,发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少茶馆门口都贴着黑白小方块,下面写着"扫码约茶"。这让我想起去年这时候,大家还都是直接推门进去挑位置呢。
我家楼下那间开了十年的茶室,上个月也开始用这种新方式。老板娘张姐边擦茶杯边和我唠:"现在年轻人就爱这个,手机扫一扫,包间提前订好,连茶点都能线上选。"她说话时眼角笑出细纹,手上紫砂壶稳当当地注入热水,白雾裹着茶香在阳光里打转。
从门铃到二维码的转变
记得叁年前第一次来这儿,木门上挂着铜铃,推门时叮叮当当响。现在铃铛还在,但更多人是通过惠州二维码约茶飞虫提前预约。张姐掏出手机给我看后台,下午时段的竹韵包厢早已被预订一空。"周末更抢手,老客人都养成习惯了。"
其实不单是预约方式变了。我注意到菜单也多了新花样,除了传统单丛茶,还添了冷萃茶和特调茶饮。玻璃柜里摆着手工绿豆糕和樱花酥,都是根据线上反馈调整的时令茶点。
坐在我对面的陈先生刚结束视频会议,他常来这儿见客户。"比起咖啡厅,这里安静多了。"他晃了晃手机,"客户通过惠州扫码品茶微信确认地址,导航过来很方便。谈事情时不会被周围噪音干扰。"
窗外榕树影子慢慢拉长,斜照进木格窗。张姐正在教两位银发老人使用扫码功能,老人家的手指在屏幕上小心划动,她就不厌其烦地重复演示。这个画面突然让我觉得,传统与现代之间,或许本就不该有鸿沟。
新来的茶艺师小琳刚大学毕业,她给客人递茶时总会多附张手写卡片。有次我好奇问起,她有点不好意思:"虽然现在都是扫码点单,但我想让每个客人还能摸到点温度。"
夜幕初垂时,茶馆檐下的灯笼亮起暖光。最后一桌客人起身离开前,正在用手机办理停车优惠。张姐站在柜台后拨弄算盘,电子屏与木珠声交织成奇妙的二重奏。我看见她记账本上,铅笔字与打印条整齐贴在一起,像两条并流的河水。
或许这就是惠州茶馆现在的样子——不曾丢弃紫砂壶里的老茶香,也欣然接纳扫码枪的滴声。那些黑白方格就像小小的渡口,让不同年纪的茶客都能找到自己的摆渡方式。
回家路上经过新开的文创茶社,玻璃窗上映出年轻人举着手机扫描的动态。而转角那家叁十年老茶铺,依然有人端着搪瓷杯在门前下棋。两种风景安然共存,恰似茶汤里浮沉的叶片,终会找到最舒展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