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同城喝茶上课,沧州本地品茶学习交流
这几天刷朋友圈,总看到“沧州同城喝茶上课”这个说法,心里还嘀咕呢,喝茶就喝茶,怎么还跟上课扯上关系了?直到上周末被朋友硬拉去参加了一次,我才恍然大悟,这还真不是简单喝个茶的事儿。
活动地点就在运河区一个挺雅致的茶室里。一进门,那股淡淡的茶香就飘过来了,让人不自觉就放松下来。来的人比我想象的多,有和我一样的年轻人,也有几位看着就很懂茶的长辈。老师呢,不是什么学者专家,就是一位在本地开了十几年茶叶店的老板,王姐。她张口一口地道的沧州话,瞬间就让人觉得特别亲切,没距离感。
这杯茶里,有讲究更有乡音
王姐没讲什么高深的理论,上来就先给我们泡了一壶本地的金丝小枣茶。“咱沧州人,先尝尝咱自己的味儿。”她一边熟练地烫杯、投茶、注水,一边跟我们唠,“你看这水,可不能直接滚开着冲,那样就把茶烫‘死’了,得等它喘口气儿。”她这生动的说法,把大家都逗乐了,也一下子记住了这个冲泡要点。
我们端着茶杯,学着看汤色、闻香气、品滋味。王姐就在旁边走动,看看这个的杯子,指点一下那个的手法。她跟我说:“小伙子,别一口闷啊。茶得在舌头里打个转,让舌尖、舌面、舌根都尝尝,味道是不一样的。”我照着试了试,哎,还真是!以前牛饮真是浪费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沧州本地品茶学习交流”。这不光是学知识,更像是一个以茶会友的客厅。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大哥,尝了一口后若有所思地说:“这枣香,跟我小时候我爷爷泡的味儿真像。”他这话一出,好几个人都跟着点头,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大家从茶叶聊到各自的生活,从老沧州的茶馆文化聊到现在的生活节奏。茶,在这里成了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座桥。
后来我们还品了普洱和铁观音。王姐讲它们的特点,不是背书,而是用特别生活化的比喻。“这普洱啊,就像个有故事的老先生,你得慢慢品,才能听出他话里的韵味。”“铁观音呢,它的‘观音韵’就在那口喝完后的回甘里,你仔细感觉一下,是不是喉咙那里有点凉丝丝的甜?”经她这么一点拨,我们再去品,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好像真的能喝懂一点茶的语言了。
两个多小时一晃就过去了。临走时,不仅手里多了王姐送的几包茶样,心里也感觉特别充实。这种“沧州同城喝茶上课”的活动,它提供的是一种温度,一种在手机屏幕之外的真实连接。它把“喝茶”从一种单纯的消费,变成了一次充满烟火气的学习和分享。我想,我大概还会再去的,也许下次,就能带着自己的茶具,和这些新老朋友更自在地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