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品茶上课微信,北镇茶艺学习交流群
最近总听朋友提起北镇品茶上课微信的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那天我在小区楼下碰见邻居张姐,她挎着个帆布包匆匆往外走,我顺口问了句去哪儿,她眼睛一亮:“去上茶艺课呀!就是那个北镇茶艺学习交流群组织的,老师在微信群里发通知,咱们直接到老茶馆现场教学。”
说实话,刚开始我对这种线上组织、线下上课的模式半信半疑。微信群里能学到真东西吗?直到周末被张姐拉着去听了次体验课,才发现这个北镇品茶上课微信的运作方式确实巧妙。每周叁晚上,老师会在群里发教学视频,都是些茶具使用、茶叶辨认的实用内容。到了周末,大家就带着自家的茶叶和茶具,聚在北镇老街那家“清心茶馆”实操。
茶香里的烟火气
第一次走进清心茶馆,那股茶香混着木桌椅的味道瞬间把人包裹住。二十多人围坐在长条茶桌旁,从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到头发花白的老人家都有。李老师是这次的主讲,她拎着个藤编茶盒走到桌前,也不急着讲课,先给每人发了叁小包茶叶。“来,咱们先不看标签,就靠闻和看来猜猜这都是什么茶。”
这下可热闹了。左边的大爷端起纸包闻了又闻,说肯定是龙井;对面的小姑娘坚持是铁观音;我盯着手里墨绿色的茶叶,突然想起小时候爷爷喝的炒青。最后还是李老师揭晓答案:其实都是本地茶园产的绿茶,只是制作工艺不同。这个开场白让所有人都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每天都在喝茶,却连最基本的分类都没搞明白。
这种实操课最打动人的是特别接地气。李老师会走到每个人身边,手把手教怎么拿盖碗不烫手,怎么判断水温刚好。她说现在很多人家里都有好茶具,但泡茶手法不对,再好的茶叶也泡不出味道。这话真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我家那套紫砂壶买回来两年,每次泡茶不是苦了就是淡了。
记得有次练习注水手法,坐我旁边的大学生手抖得厉害,茶水洒了一桌。李老师也不恼,接过茶壶示范:“手腕放松,像写毛笔字那样提腕。”她边说边做,水流稳稳落在茶杯里,几乎没溅起水花。那个大学生练了十来次,终于掌握了要领,高兴得直拍手。这种实实在在的进步,看在心里特别温暖。
现在这个北镇茶艺学习交流群已经发展到叁百多人了。群里每天都有人分享淘到的茶叶,或者讨论冲泡时遇到的问题。上周老王在旧货市场淘到个民国时期的茶盘,立刻拍照发到群里;小陈去云南旅游,专门去了趟普洱茶山,在群里直播采茶过程。这些鲜活的生活片段,让品茶这件事变得生动起来。
有时候晚上睡不着,我会翻翻群里的聊天记录。看着大家因为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从陌生到熟悉,从泡茶新手到能品出不同山头的滋味,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李老师常说的,茶是要分享的,一个人喝茶叫解渴,一群人喝茶才叫生活。
前两天群里在讨论明年春天去武夷山茶游学的事,已经有不少人报名了。张姐问我去不去,我说当然要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找到一个让人慢下来的地方,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确实是件幸运的事。也许这就是北镇品茶上课微信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不只是在教技术,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