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窄巷百五情缘

发布时间:2025-11-03 06:31:57 来源:原创内容

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前两天我在辽阳白塔区溜达,拐进了一条老巷子,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墙头探出几枝石榴花。就在巷子深处,遇见了坐在门槛上纳鞋底的李奶奶。她耳朵不太好,我凑近了问:“您在这儿住多少年啦?”她伸出五个指头:“整整五十年喽。”

李奶奶说,1974年夏天,她和老伴儿就是在这条巷子里认识的。那时候她刚从乡下进城,在纺织厂做工,每月工资正好150块。有天她推着自行车拐弯,车把挂倒了邻居晾的被子,急得满脸通红。住在巷尾的小伙子二话不说爬上墙头,利索地把被子重新晾好。“他跳下来时,白衬衫袖口扯了道口子,还冲我傻笑呢。”李奶奶说着,眼睛眯成了缝。

那件白衬衫

“后来他总在巷口等我下班,手里不是揣着烤地瓜就是糖葫芦。有回发工资,他神秘兮兮地把我拉到老槐树下,从裤兜掏出个手绢包,一层层打开——是块上海牌手表。那天他花了整整150块钱,相当于一个月工资啊。”李奶奶停下针线,望着巷口出神,“我骂他乱花钱,他却说:‘以后你上夜班,看着表就知道我什么时候在巷口等你。’”

现在年轻人可能不太理解,那个年代的150块意味着什么。当时猪肉七毛一斤,电影票一毛五。这笔钱能买二百多斤猪肉,或者看一千场电影。可李奶奶的老伴儿觉得值,他说有些东西比钱重要。这块表至今还走得准,李奶奶每周都要给它上弦。

巷子里的老邻居都记得,小两口总在傍晚并肩散步。有年冬天特别冷,李奶奶加班到深夜,走出厂门就看见巷子深处亮着盏煤油灯。她老伴儿搓着手跺着脚,灯苗在风里忽闪忽闪的。“他把手揣在棉袄里暖着,见到我赶紧递过来两个烤红薯。那天他等了快两个钟头,红薯却还烫手。”

前年老伴儿生病住院,李奶奶天天往医院送饭。病房在五楼,她爬楼梯时总要歇叁回。有次护士看不下去,说要帮忙把饭带上去,她直摆手:“我得亲眼看着他吃才放心。”后来儿女想接她去新小区,她说啥也不肯搬,“这巷子里的每块砖都认得我俩的脚印呢”。

如今巷子要改造了,李奶奶打算暂时搬到儿子家。临走前,她仔细给老屋罩上防尘布,还在窗台放了盆老伴儿最爱的茉莉。“等巷子修好了,我们还回来住。”她锁门时轻声说,钥匙在锁孔里转了叁圈。

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那些走了五十年的青石板上。我突然明白了,所谓的窄巷百五情缘,不只是150块钱的手表,更是两个人在这条巷子里走过的150个月春夏秋冬。这世上最珍贵的,从来都不是标价的东西。

推荐文章